败血症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央视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爱是成全,而非控制 [复制链接]

1#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已经不再拥有家中的绝对话语权,不论父母是否在意过这个问题,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孩子的权利意识很强,对自己的话语权要求很高。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是从来没有的。

年,央视用了两年的时间,跟踪拍摄了一组纪录片《镜子》,也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的教育纪录片,目的在于解析中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而家明就是17个“问题孩子”中的一个。

家明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母都是本科毕业,父亲是私企的高管,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贫穷的命运,母亲是国企的职员。

在家明和家明父母的陈述中,我们出来,父母尽力给了孩子最好的条件。

家明从小就拥有零花钱,可以自己自由选择自己想买的东西,有时晚上12点以后才回家,父母也没有做过多的约束。

但是,生活在如此优渥家庭中的家明,却在初中毕业后选择辍学,因为他要去做一名“背包客”,这个尖锐的原则问题,撕开了这个“圆满”家庭的最后一层面纱。

在家里时,家明就是一个自虐狂+暴力狂,他会打碎房间的玻璃,划伤自己的手臂。

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作为自己“要挟”父母的武器。

一直到家明的父亲参加父母课堂之前,他都认为自己是非常称职的,是家明的理想出了问题,需要被纠偏。

家明的父亲认为,是自己给了家明太多的信任,才导致孩子如此的任性妄为。

但是,在家明的表述中,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他说自己想辍学,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控制。

家明很喜欢猫猫狗狗。

很多次,他买了小狗回来养。

但全被父母扔了出去。

他喜欢骑行。

但已经16岁的他,连稍微骑远一些都不允许,得经过父母同意。

衣服、鞋子也全是妈妈买好,自己没有发言权。

在镜头面前,15岁的小伙子把自己哭成了一个泪人:

“在他们想法下活着,我有什么用?上学又有什么用?”

“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必须经过他们同意!”

而有一次,家明临近期末考试,父亲承诺孩子说:“好好努力,考完之后,你想去哪里旅游,爸都支持你。”

结果考完之后,家明还是只能待在家里,说话就跟逗小孩似的。

所以,家明选择辍学。

在家明父母的心中,孩子的理想出了问题,需要被纠偏。

咨询师一语道破真相,做背包客并不是家明真正的梦想,是家明的父亲逼迫孩子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因为被束缚太紧,家明时时刻刻想逃离。

做背包客,想流浪世界,只是他逃离家的一种出口。

而最终,家明的父母也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决定做出改变。

在家明回家以后,家明的父母主动给儿子买了一只宠物狗,以弥补过去对儿子的伤害。

家明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了一回背包客。

不过,只是在武汉游玩,而不是浪迹世界。

有趣的是,当父亲做出这些细小的改变之后,家明也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年前充满破坏力的家明,变成了阳光大男孩,并且,主动回归学校。

看到这里,再来纪录片开头的独白,心中又是另外一种滋味。

“我是一个机器人。曾经,不论主人吩咐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不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都无法将我修复。”

主人即是父母。

机器人,是被控制的孩子。

可孩子逃离父母控制太难了,稚嫩的孩子们无法自力更生,吃住行都要依赖于成年人。

逃离不过的他们,只能选择通过辍学、打架、自残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只要是父母反对的,就是他要去做的。

他们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自毁的方式呐喊——我不想被控制了!

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人是我的爸爸妈妈。

所以,解决孩子问题的钥匙在父母的手里。

希望,影片之外的父母也能明白:爱是成全,而非控制。

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强塞进另一个灵魂。

不然,机器人“中毒”,是早晚的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