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东世界的“清流”国家
中东世界的国家,往往给人两种极端印象。一种是像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那样,战乱、贫穷和极端宗教组织让这里令人生畏;一种是像沙特、阿联酋那样,富得流油,土豪遍地。
在绝大部分都是这两种“极端”的中东地区,有一个国家却成为了一股“清流”。
这里政局稳定、民族和睦、治安良好、文化宽容,境内保留着各种宗教场所,并不强迫他人笃信某一种宗教。当中东其他国家的难民纷纷被周围国家拒绝入境的时候,这个仅有万人口的小国,却张开怀抱接纳了万难民,并且对难民管理有序,没有造成社会治安的混乱。这里虽然没有沙特和阿联酋那样有钱,但也不像伊拉克、阿富汗那样贫穷。
这里就是被称作“中东和平绿洲”的约旦。
约旦这个国家,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可以说都没啥优势可言。
地理位置上,曾有人说约旦处于亚非欧的交界中心,有望成为连接三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图上看确实如此,但倒霉的是约旦被5个国家紧紧包在中间,而这5个国家分别是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和沙特,哪一个都不是省事的邻居。
约旦近8成国土都是沙漠,能用来耕种的土地只有4%,而且非常缺少淡水。没有淡水也就算了,作为一个中东国家,这里连石油都没多少,还要靠进口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你说约旦这么个情况,能不能算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地方。
但是,往往一些条件不是很好的地方,往往却比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过得要好。像阿富汗、叙利亚和伊拉克,不是有大量的矿产就是有大量的石油,但是这些资源非但没给这里的人民带来财富和幸福,反而成为了战乱的原因,就像是“三岁孩童手捧黄金行走于闹事”,资源反倒成为了灾祸的根源。
约旦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治安,不仅是因为这里没啥资源好抢的,更是因为这里的王室统治者采取了很宽容的政策。
约旦虽然大部分人民信奉伊斯兰教,但都是比较世俗和温和的逊尼派。国内的宗教氛围比较自由,还有3%的人信奉的是天主教或者东正教,在约旦境内你还可以看到保存良好的教堂。
约旦最著名的“圣乔治教堂”
正是这种稳定宽容的社会,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投资、定居,这其中,当然包括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国人。
2、
华人在约旦如何赚钱淘金?
在距离约旦首都安曼约一个小时车程的伊尔比德工业区,有一个营业了20多年的华人制衣厂,巅峰时期这里曾有上千名华人员工,如今坚守下来的只剩下多人,其中就包括看着这个制衣厂从无到有,坚守了20多年的梁淑怡。
0年,来自中国香港的梁淑怡,被公司调派到约旦开设制衣厂。
之所以会选择约旦,是因为当年约旦为了吸引外资,出台了一个“零关税、免配额”的政策。在竞争激烈的华人制衣行业,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政策就能让一家企业找到突破口,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刚开始得知自己要被调到约旦做“开荒牛”,梁淑怡心里多少有一些害怕。在不了解这里之前,她的印象中约旦和其他中东国家一样,充满了战乱和恐怖。
但是真正到了当地,她才发现这里的人对华人都充满了友善。当时这个工业区里已经有好几家华人制衣厂,大约有名员工,来自中国各地。当地人因为与华人接触时间久了,都会讲一两句中文,见到梁淑怡都会用“你好”来打招呼,这让她本来不安的心逐渐安定下来,并快速融入到当地生活。
“现在条件好多了,刚来的时候很可怜的”,梁淑怡说:“想要买吃饭的筷子和电饭煲都没有,连米饭也没得吃”。
随着华人的聚集和工业区的繁荣,艰苦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在工业区内有专门卖中国产品的便利店和超市,从面条到辣椒酱,从蔬菜到火锅底料,从筷子到电砂锅,完全能够满足来这里淘金的中国人对吃的需求。
在这个工业区最繁荣的时候,每到过年过节都要举办联谊聚餐,大家包饺子、表演节目、把酒言欢,如同一个大家庭。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个工业园区的制衣厂吸引了不少中国各地来的务工人员。他们一般都与工厂签订了三年的工作合同,只要好好干三年,净收入可达8-10万元人民币,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来约旦打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少,毕竟在国内的工厂上班都能赚得比这里多,那还有什么必要出国呢?许多中国制衣厂也陆续撤出,只有梁淑怡的工厂还在坚守。有人问她为什么在约旦能够坚守这么久,她笑着说:“因为老板的生意还没有关门啊”。看来到目前为止,这个制衣厂的效益都还是不错的。
虽然中国工人少了,但是制衣厂从其他国家招募了更多的员工,大多来自约旦当地,还有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尼泊尔等等国家的人,员工总数超过人。
这里的制造衣服都是外贸出口到美国,凭借着廉价的人力成本和当地的免税政策,制衣厂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了下来,规模还不断扩大,也算是华人在商业上智慧的一种体现。
除了像梁淑怡这样的“老约旦”,目前约旦的中国人大多是以短期务工为主,这些工人都是跟随着中国的基建和援建项目来到这里的。
6年,中国投资了万人民币帮助约旦建造了马安工业城,年,中国无偿援助并承建了总投资万美元的约旦鲁萨伊法水网升级改造二期项目,多年来,还帮助约旦建造了住宅、医院、体育城、安全监控系统等多个工程,项目总额数十亿美元,上万名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曾在约旦工作。
正是大批的中国人到来,又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在人口只有万的安曼,开了十几家中餐馆和几家中国超市,专门服务来这里工作、淘金的华人。
3、
“见缝插针”的华人生存智慧
曾经有一位华人旅行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你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总会见到两个国家的人。一个是来自美国的背包客,他们风餐露宿只为游历世界,乐此不疲;一个是来自中国的淘金者,他们默默无闻地低着头工作,勤勤恳恳”。
当然,时代变了,现在你在世界各地也能看到许多中国的背包客,或者说是旅行博主,他们拿着摄像机到处拍摄,用中国人的视角来记录世界。最著名的就是《侣行》节目的那对北京夫妇了。
不过大部分在海外的华人,还都属于默默无闻低着头工作的人群。
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见缝插针”的生存智慧,他们能够在任何一个地方找到赚钱的机会。哪怕是一个细微的政策变动,都可以让华人找到赚钱的机会。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更为叫绝的例子。有一个叫孔德尧的中国小伙,看名字应该是孔子的70几代传人了。果然圣人之后的脑子就是灵光,他本来是在国内做煤气罐生意的,但是目前国内的煤气罐生意不景气,他居然想到把这东西卖到中东地区,一年居然能卖3个亿。至于中东地区要这么多煤气罐做什么,那就不是孔德尧考虑的事情了。毕竟煤气罐是个正常合法的商品,人家有需求你有产品,给钱卖货就这么简单。
除了商业上的智慧,华人还有着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勤奋和忍耐。在别人看不上的蝇头小利又要付出很多的生意,都成为了华人眼中赚钱的机会。
造成这样情形的原因,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决定的。
千百年来,中国的海外移民浪潮一直没有中断,尤其是在沿海的省份。因为人多地少,再加上历史上多次为防范海盗和叛军实行的“海禁”。困在家乡难以生存,不得不将生活的希望投入到海外,才造就了中国人在海外“见缝插针”的生存智慧。
到了今天,这样的智慧也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之外,给中国人的另一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