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恨铁不成钢一加Ace机主长期体验报 [复制链接]

1#

"Ace"在英文单词中的名词解释为王牌/擅长...的人/精于...的人按理说很均衡/很优秀或者在某些方面很突出的手机才能被冠以"Ace"称号但以前在手机圈中,以Ace之名的却往往是廉价的定位低端的产品,例如XperiaAce与GalaxyAce

直到RenoAce的出现,才让“Ace”名副其实

RenoAce无疑是一款很优秀的产品,在百花齐放的年,虽然它不拥有大胆超前的设计,也未将硬件重心大幅度倾向于某一方面。它不是拍照手机,也不是游戏手机,没有做偏科生,而是一台拥有90Hz高刷、65W快充、三焦段、+、最高12GB运行内存的水桶机...配置拉满,价格亲民,使他成为了4G时代末期的钉子户机型;最大的遗憾或许就是没有预判到未来两年甚至三年全面屏手机的屏幕展现形态,选择了时下最热门的水滴屏而并非先于时代的挖孔屏。它成功所散发的光芒甚至盖过了它的后辈——OPPOAce2,那款机器我甚至除了无线充电外都想不到其他亮点。RenoAce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在硬件上也做出了正确方向的选择,在年就率先使用了高刷与大功率充电;而OPPOAce2出生的年,这两样卖点已然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各家厂商也只是在比谁的数字更大一些,顺便说说哪个友商所搭载的是比较差的...或许是Ace2的失败,又或许是生意人的离开,OPPO的Ace系列在此之后便销声匿迹于市场中年3月22日,真我GTNeo3发布,高性能、高颜值、大电池、大功率令我很是心动,但较高的价格让我再一次说出了那句“下次一定”

20天后的4月11日,一加产品线总裁刘丰硕先生使用一加Ace转发了一条微博,正式宣布"Ace"系列被欧加重启于一加;此时机友们对这款机器的期望还是蛮大的,也在不断讨论着这到底是一台怎样的手机,当然也已经有一些老哥根据已有的信息分析后怀疑这是一款“套娃机”

30天后的4月21日,一加Ace发布,或许是因为机器本身在近三千元的价位中未有太大亮点,又或许是因为被套娃的GTNeo3的配置已经人尽皆知,发布会说实话还是有些尬的。不过也是,这款手机从外观上看与GTNeoW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直角边框了,在硬件上更是几乎一模一样;售后服务体验与系统的差距甚至都比外观要更大一些。不过有些人对发布会上只字未提的后盖材质很感兴趣,有一些老哥便特地询问了客服后盖材质,得知后盖材质为板材材质(塑料)后发到网上,机友们更沸腾了,使得这款机器对大多数人的初印象并不算好。所以开售后喜欢的都买了,不喜欢或保持中立的几乎都因塑料后盖、直角边框、虚高定价而在板块中骂这台机器。当然,我曾经也一样...在批评或骂过一款机器的半年后购入它,应该很少会有人做出这种事情,我以前甚至也从未想象过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做出这种事情,但这次我确实干出来了

设计应该是这款手机最有争议的部分之一不对称的矩阵R角、不合适的LOGO位置、画蛇添足般电光瀑布...无处讲究,处处将就,充满了套娃机避免外观高度重合而作出的妥协

或许是为了像一加10Pro那样让镜头矩阵靠近中框,所以将一个巨大的矩阵放置在了机身背面的左上方,矩阵的左侧与上方几乎没有空白区域;同时为了避免过大的矩阵在视觉上的突兀,特地在这个凸起的矩阵外围做了一圈银色抛光包边处理,让机身更有层次感的同时也能让人眼前一亮。矩阵的宽度占据了机身宽度的一半以上,没有与中部对齐。但是矩阵R角看着也不是很爽,为了与机身对齐,矩阵左上角的R角半径明显比其他三个R角大一些,怎么描述这个形状呢...有一些像反过来的泪珠,泪珠是三个大半径的R角一个小半径的R角,一加Ace的矩阵是三个小半径的R角+一个大半径的R角。我不知道设计师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设计,三个小R角的弧度不论是与LOGO还是机身其他部分的任意一处R角都无法完美对应,或许这就是品味问题吧

矩阵摄像头排布方式为正三角,今年好几款机器都是这个设计,不过没记错的话最先做这个设计的是vivo,但看起来蛮和谐。三个摄像头均有银色塑料包边,主摄镜片边缘有一圈看亮面处理,视觉观感上有些像“天使之眼”,这个小点缀还是很戳我心的

亮面电光瀑布设计能够让这巨大的矩阵看起来更和谐一些,也能缓解近两年手机清一色矩阵+渐变/纯色背板带来的的审美疲劳,但密密麻麻的直线线条铺在手机背面还是过于夸张的,我自己更喜欢简洁的背板。电光瀑布花纹也确实增加了辨识度,只不过方向或许错了;要想真正增加辨识度不如优化一下矩阵的设计或者狠下心来设计成美观但又不大众的设计,毕竟真的没有几个厂商会想到通过添加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元素来强行增强辨识度了(在此顺便批评一下我两年半前购买的红米KG的投币孔设计)一加LOGO位于机身右下角,但是位置比较奇怪。从横向位置来看,LOGO完美居在机身右半部分的中部,位于整个机身的右侧开始的大约四分之一处;但纵向位置有些尴尬,LOGO与机身底部的间距比LOGO与机身右侧的间距要稍大一些。LOGO既未对齐背板边部,也未在整机背面的对角线上,不像一加以往的作风,不知道为何如此设计

后盖使用的是板(塑)材(料)材质,做了磨砂处理,整体的手感还是不错的,没有一般塑料后盖的干涩感,但是手出汗时防指纹效果不是还好。我本人是不介意塑料后盖的,一方面是手机买回来就带壳使用,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工艺足以将塑料做出玻璃的质感与触感,兼顾了后盖的美观、触感、与硬度,手感说得过去,减轻了重量,也比玻璃材质更加结实。更换后盖的费用也会大大降低。不过这块塑料后盖薄的有些过头,用力按压能够按到机身内部的空隙,还会因电池发热等因素导致后盖受热变形,也就是后盖鼓包,我的手机已经遇到了;但之前有老哥询问过客服,保修期内出现这种问题可以免费更换后盖,所以问题也不是很大把手机转向机身侧面,不论是左面还是右面,都未出现那个熟悉的身影——三段式按键

这是一加第一次将在大陆地区发布的手机取消三段式按键,以前的一加X都有的东西却消失于Ace系列。毫无疑问,这当然也是套娃导致的问题;毕竟添加三段式按键需要重新开模、重新规划内部设计,需要付出一定的机身内部空间与数万元甚至接近亿元的成本。我之前用过三台iPhone与一台一加旗舰当做主力机使用过,实体的静音按键还是很方便的,可惜一加现在也只有旗舰有了,有些可惜

锤子手机几乎一直在使用直角边框,但并未掀起热潮,它只是那个圆滑时代的锐利异类;但iPhone12系列发布后彻底掀起了直角边框热潮,多家的厂商也纷纷跟风设计发布直角边框的手机,某个多次冲高端的厂商的新一代旗舰手机的标准版也使用了直角边框,甚至还有手机壳厂商强行让圆角边框的手机拥有直角边框的手机壳。不能不承认的是直角边框的手机看起来确实更有质感,硬朗的外观也更有立体感,但外观终究是给别人看的。比起外观,我认为手机更重要的部分是手感,手机是每天握在手中的,是长期与手指、手掌接触的物品,现在大家都在拼手感,都在吹自家的产品手感怎么怎么爽;但恕我直言,直角边框配直面后盖,再怎么打磨,它的手感也赶不上圆角边框或弧面后盖,这是不能否认的,大弧度带来的圆润手感是直角边框无法达到的。一加Ace的这个直角边框的裸机手感只能说是一般般,8.2mm的机身厚度不算厚,但同一厚度下直角边框不论是视觉还是触觉方面都会感觉比圆角中框要厚一些;而且现在厂商们做的“直角边框”虽然不是完全直角,还是会加入一些倒角或者小弧度过度处理,但本质上还是偏直角的,手感不割手但带点搁手,而且机身宽度摆在这里,握持感是真的差点意思

“回蓝”是三个配色中我最喜欢的配色,这是我继红米K30「时光独白」后再一次购买的花里胡哨的配色。比起「开黑」的沉稳与「青装」的淡雅,“回蓝”有些派手但却很耐看,灵动中带着一丝优雅;回蓝名蓝但只是偏蓝,在不同的光照下拥有不同的颜色渐变,在这一台机器上能够看出多种颜色,可能随时能召唤出七彩祥云,属于五彩斑斓的蓝

这块6.7英寸P类钻排列的柔性直屏,侧看几乎没有彩虹纹。屏幕边框较窄,得益于柔性屏,下巴控制得也不错,比较接近四边等宽,正面还是比较漂亮的,边框比我去年使用的Reno10x还要窄,但在小米10面前还是逊色几分

屏幕边缘有一圈塑料包边,官方美其名曰「云阶设计」,能够有效增加手机意外落地时的缓冲,但是包边较厚,在视觉与触觉方面均有割裂感

屏幕来自于京东方,不会出现Neo3的天马混用现象,但貌似新批次的天马屏素质要更好一些。屏幕支持10.7e色显示,也支持HDR10+的视频显示;显示效果还是不错的,显色比三星屏素一些,没有那么艳丽,符合我的口味,默认色温的情况下,浅色背景色温甚至比三星的E2、E3屏幕还要冷一些,但是也出现了轻微泛绿现象,但还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按照惯例,与真我E2屏、小米E3屏对比一下,篇幅受限,这次我就不详细说区别了,三台手机均为生动模式(鲜艳模式)、默认色温、最高亮度。一加这块京东方的屏幕色彩淡一点点,但是显色不算暖,是这三台中显示效果我最喜欢的;小米在显示红色系的色彩时会更艳丽与偏红,显示蓝色有些偏青,也是三台机器里面色温最暖的,不知是否与屏幕整体略泛绿且经历过烧屏老化有关;真我是三台里面显示最为鲜艳的,饱和度与对比度稍高,也因此而看起来更为通透一些,但略显失真。通过此轮对比可以看出,目前国产屏的颜色显示效果已经比较优秀了,在日常使用中的表现已不会再被三星屏甩开几条街和大部分手机一样,屏幕亮度手动模式最高nit,触发阳光模式后能够激发到nit,在户外可用性已经比较高了。还记得三年前的夏天,我的主力机是ZUKZ2,那块LCD屏幕的最高亮度仅有nit,在室外只能艰难地用眼睛辨认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基本可以告别手机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手机的亮度都比较高了,早已不必担心出门看不清手机。但这块屏的局部峰值亮度只有nit,一般观看HDR视频时能够触发,与E4屏的nit比起来还是弱了很多,在欣赏影片时的效果固然没有三星屏那么好这时候可能会认为这块屏幕很不错,国产屏崛起了,中端机也能用上很优秀的国产屏幕了?那么将屏幕亮度调低!这块屏幕亮度低于70%时便会触发低频pwm调光,亮度低于20%左右时屏幕的抹布屏现象就很明显了,与以往的国产屏一样,整体发灰,色彩出现断层与部分颗粒状,这几样问题都无一幸免,但是相比于前几年的国产屏(比如京东方屏幕的华为Mate20Pro),已经改善许多了,至少从“难以忍受”变成了“勉强可用”。但换个角度来说,这款手机帮助了我,让我晚上学会了早睡,也让我不再迷恋于关灯在被窝里使用看手机,因为这块屏低亮度看久了真的会导致眼睛疲劳,感到酸胀等不适感。但晚上在外面总会有情况必须要看手机,但低亮度频闪又受不住,所以我一般会选择开启“屏幕滤镜”(原理类似于极暗模式,在屏幕在高亮度下以高频pwm调光或DC调光状态下工作时叠加一个半透明暗色叠加层来实现“伪”低亮度显示)我曾天真地以为我的眼睛早已习惯低频pwm,但用了这块屏幕以后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用了不到一个半月,这次彻底快把我的眼睛练成铁眼了

毫无疑问,这块屏幕支持Hz的高刷,而且系统层面支持动态刷新率,三秒钟不操作手机刷新率会自动下降为60Hz,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高刷带来的高耗电,同时也几乎不会影响日常使用与内容显示,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通过“高级调节”开启的全局高刷新率经常会失效

指纹依然是短焦指纹,但识别速度比较快,识别率也比较高,平均不到0.2秒就能解锁成功,几乎手指放下的那一瞬间就能成功解锁,比以前用过的那些超薄指纹与短焦指纹的机器都要更快一些,已经快要接近电容式指纹识别的速度了。配合X轴马达,解锁对我来说也成为了一种享受。但短焦指纹有个缺点就是位置比较靠下,习惯了超薄指纹或者超声波指纹的用户初次上手短焦指纹可能需要时间适应这款机器的主摄是今年最热门的IMX,有的机器靠这颗传感器登上了DXO排行榜第一,有的机器使用这颗传感器后的成像效果却仍然差强人意甚至不尽人意。欧加是很喜欢IMX这颗传感器的,上到万元折叠,下到千元中端机,都使用这颗传感器作为主摄,他们拥有丰富的调教经验,按理说成像效果应该很优秀,但真的如此吗?不知道是发哥调教起来难度更高还是工程师们更偏爱高通,市面上除了vivo以外几乎没有一家厂商会认真打磨发哥的影像,哪怕它的ISP已经不算差了

先来几组原相机对比,由于时间有限且K10不是我的机器,所以只能对比白天的拍照,请谅解;但白天的差距就已巨大,那么晚上的成像效果也可想而知对比机型为一加Ace(+)、OPPOK10(OV64B+0)、小米10(HMX+)左上角为一加Ace原相机,右上角为OPPOK10原相机,左下角为小米10原相机,右下角为一加Ace谷歌相机(AGCV6,未使用配置文件),拍摄过程中原相机均为自动模式自动HDR关闭AI模式第一组图片

小米观感最接近真实但有轻微泛绿泛白,一加与OPPO的原相机拍摄的图片有一些失真OPPO的饱和度略高,更讨好眼球,但整体发色偏红冷不够准确一加未触发HDR,原相机的暗部细节不足,天空部分的高光也未得到较好的压制,也出现了偏色现象这一组图片中三台手机三个样,可以说是都出现了翻车,还原的最真实的是谷歌相机,但饱和度也有一点点高放大看,得益于大底,小米10虽然有一些锐化痕迹,但拍出的字迹最清晰,搭配谷歌相机也还算说得过去,但欧加系的两款机器的原相机就很不好评价,严重的高反差与涂抹,而且个人感觉K10比Ace还要清晰一丢丢第二组图片

大光比环境,属于一个重量级的场景,很考验算法与硬件的结合小米与一加未触发HDR,暗部细节一塌糊涂,太阳与天空的高光无法压制OPPO触发了HDR,而且高光压制意外地比一加配合谷歌相机还要优秀,但是画面还是偏冷这次一加原相机的色彩还原比上一个场景要准,虽然还有些轻微泛绿,(别问为啥没说小米的颜色,问就是在显示器上呼黑一片看不出来),谷歌相机依然给力放大看,一加原相机涂抹感严重,小米和OPPO虽然有噪点但自己还算清晰,OPPO的锐化比小米强烈一些但细节也更显眼。谷歌相机虽然字迹清晰度不如小米与OPPO,但没有锐化处理,我想这其中也有降噪的功劳

第三组

背光环境,仅有一缕阳光照射这一轮现实环境最接近的居然是一加原相机,但仍然未触发HDR导致暗部细节不够丰富OPPO色彩依旧偏冷+大反差,比较阴间小米这次也有一些偏冷和泛白谷歌相机的颜色比原相机更讨喜一些,但我拍摄时现场是偏暖的,不过整体观感在这四个里面还是最好最自然的放大看,小米和OPPO的字迹更清晰,「五月的风」等字样仍清晰可见。谷歌相机这次细节不如一加原相机,有些意外

第四组

小米的色彩最准确,整体观感也更贴近拍摄场景,虽然看着有些泛白但是实际上场景就这样谷歌相机看着更通透但实际上高光属于压过头了OPPO继续实行高饱和冷色调方案,最讨眼球的同时也最让我无语一加的色调有些偏暖,锐化感觉比OPPO严重一些,高反差导致影调也有些阴间放大看,谷歌相机的画面还是最纯净的,比OPPO原相机清晰一些,一加原相机的红字已经糊成一团很难辨认。OPPO和小米有暗部提亮噪点出现,OPPO的字迹比较浅但是也无法很好的辨认,不过广信的「信」字OPPO拍出的细节比一加原相机要明显。小米的字迹比较浅但还能勉强辨认出大部分字样

第五组

这一回色彩最准的是小米,其他几幅都出现了色温偏冷的情况。小米虽然没触发HDR但暗部细节比一加原相机多一些原相机只有OPPO触发了HDR,高光压了,但是比较梦(失)幻(真)。这回色彩终于不阴间了谷歌相机很好的压制住了高光,但也遇到了轻微偏色放大看,平时细节最牛的小米不行了,莫名加上了明显的涂抹处理。其他几个有锐化但是细节也更多。还原最好的是谷歌相机,细节和层次感都不是欧加原相机可以赶上的

第六组

又是大光比场景OPPO触发了HDR,而且高光压制比一加配合谷歌相机还要优秀,但画面明显偏冷,偏色且没有氛围感一加原相机完全无法应对这种极限场景,整体偏黄绿,高光溢出明显,暗部细节也不多,整体图片反差较明显,影调极为阴间。换到谷歌相机以后影调有所改善,但还是有明显偏色放大看,这次OPPO的细节寄了,涂抹感明显但还有噪点,这个大底传感器终于在线一次了,但原相机还是赶不上谷歌相机的细节,而且白色S22的矩阵只是隐约可见。小米的HMX解析力仍然给力,但画面较暗,无法轻松分辨S22Ultra的后盖与S-Pen,而且也有些噪点。谷歌相机最纯净细节也不错

一加Ace原相机自动HDR触发不够积极,升级13之后更是隐藏了手动HDR开关,不知道是一加觉得自己的HDR触发机制很灵敏还是想与iPhone的StupidHDR看齐,而且现在触发了HDR也并不会提示,只是偶尔会提示请端稳手机,多数时间只会在相册「变魔术」,图片细节经常被其他两台机器与谷歌相机薄纱且色彩偏暖,但整体色彩要比K10准。偶尔超常发挥能够拥有还算不错的表现,不过要看手机的心情,发哥+几乎为0的算法,Buff叠满,说它是第三差的应该没有人反对吧。并不差,同传感器的机型也有拍照不错甚至在DXO名列前茅的。既然当时宣传时吹的那么牛逼,那么就麻烦实际拍照效果优化成那么牛逼吧。而且ColorOS原相机的夜景模式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识别到光线比较充足时即使使用夜景模式也不会触发长曝光,这一点还是有些难搞的...

用谷歌相机可以进行补救而且效果还不错,但导入ちん的配置文件夜景模式会闪退以下的图片均使用这台手机拍摄,LrM或PS后期

众所周知,虽然绿厂以及它的两个子品牌一般不会在动画与模糊等地方像小米那样等级分明;但在拍照方面也学坏了因为是天玑处理器而且定位中端,所以4K60FPS录制、10e色拍摄、平滑变焦、Log视频录制、HDR视频录制这些一般都是高通机型或定位中高端、高端的机型,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调教才能享受到的功能,它都理所当然般的没有,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连OPPO中低端机都有的高像素HDR它也没有

超广角使用的是IMX,规格上看与GTNeo2的Hi比较接近,作为一颗副摄,在参数上还说得过去。自动模式直出的照片比较讨眼球,观感说得过去,不过这个价位的手机的超广角的镜片素质肯定不能像旗舰机使用的镜片规格那么高,都有比较明显的色散与彗差。但是这毕竟是一颗正经的镜头,比同价位某些「单摄」的多摄手机要好一些,在很多场合上还能派上用场

微距镜头虽然可以近距离拍摄物体,但小传感器的低像素镜头无法清晰拍摄被摄物体,我更愿意用50MP模式拍摄后裁切。微距镜头是不支持对焦的泛焦镜头,对焦全靠移动手机,还是比较麻烦的,而且画质也感人,基本就是很少能派上用场的一颗战术镜头了

原相机我觉得最值得夸的应该就是美颜算法了,自拍一直是OPPO的强项,从Ulike系列的美颜相机到Reno系列“自拍手机”的名号,OPPO始终没有放弃对前置更高成像素质的追求,美颜算法也下放到了一加与realme,是我用过的这几家手机中美颜效果最自然的

但或许是前置摄像头拥有硬件问题,在暗光环境下拍摄总有泛绿的现象,不论是取景预览还是成片中均会出现,且更换为谷歌相机也无解或许是因为选择了三星代工芯片的缘故,高通处理器虽然性能仍旧在线,但连续两代都在功耗控制方面遇到了翻车。这两年的台积电代工的联发科则是稳定发挥,虽然性能方面未像高通与林檎那样在业内掀起什么大风大浪,但在性能与功耗之间实现了比较相对的平衡,能保证较高性能释放的同时耗电量与发热量不会太惊人,日常使用方面更占优势在使用一加Ace之前,上一次使用搭载联发科处理器的手机还是乐视2与魅族MX6,它们所使用的处理器各位应该都早有耳闻,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使用过,就是那颗一核有难九核围观的曦力X20;当年的发哥一味地堆核心,实际表现却并不怎么样,甚至旗舰处理器都只能与高通的中端处理器掰手腕,综合性能略胜一筹,实际体验可能甚至还会更差。但时代变了,发哥也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发哥了,目前发哥的中高端处理器的表现还是很令我满意的跑分不出意外,八十多万分,性能可以和打一打,日用还要更优秀这一次我不想将时间浪费在测试游戏性能方面,因为一篇从个人角度撰写的体验报告首先需要建立在“体验”之上,其次才是“报告”;一个对电子游戏不感冒的人在编写体验报告时大量描述游戏过程中的性能释放与帧率表现简直尴尬至极熟悉我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不爱玩大型游戏,手机里面只有俄罗斯方块,电脑里面只有北京浮生记,王者、吃鸡以前玩过但现在没了兴趣,方舟、原神更是连碰都没有碰过,上一次玩大型游戏还是参加众测时为了测试手机性能而玩的;不玩大型游戏,手机里除了腾讯塞下虚幻引擎的3A聊天大作外也几乎没有什么对性能要求较高的软件,所以我本人是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平常只是正常使用日常应用,最多使用LightroomMobile进行简单的图片后期处理,冷启动较快且掉帧次数较少就好,目前来看骁龙/天玑水平的性能就能很好满足我的日常使用需求,不管是以前用过的A13、8G1还是现在用的,对我来说都已经属于性能过剩状态了至于后台留存方面,虽然这款机器拥有12GB内存,但早中期的ColorOS12懂得都懂,为了手机的续航与流畅度,后台杀疯了。虽然ColorOS12末期与现在的ColorOS13对于这个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实际体验也确实能感知的到;但我为了续航降级到了ColorOS12A.11,这个版本的后台留存率还是差强人意的,后台留存率在我能接受的范围但还不够好OPPO在充电方面一直在发力,从FInd7的Vooc1.0(25W),到N3的缩小充电器体积的Vooc2.0(20W),到Reno初代的提升恒压充电阶段的Vooc3.0,OPPO的快充技术在手机行业里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OPPO也是最早开始玩大功率快充的厂商之一,从初代SuperVooc的30w,到RenoAce首发的65W的SuperVooc2.0,再到在MWC发布的w与长寿版w,虽然不算业界顶尖,但也处在一个比较领先的水平

绿厂虽然拿来了一加的哈苏,丢掉了realme的颜面,但充电这一卖点还是积极下放的,可以商用的技术一般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但绿厂还是选择从让自家小弟先试试水。一加Ace与GTNeo3最高支持w的充电,在两千元价位里面充电方面应该可以说是无对手了,要知道OPPO最新的Reno9系列也只享受到了80W的充电,即使Reno9超大杯的电池也不算大。整体的电流曲线感觉有一些迷,没有80W的SuperVooc那么平稳,但整体的发热量与速度还是说得过去的。不知道是一加太保守还是A.11就已经削弱了充电,也可能与机身温度、充电环境有关,前50%大概一分钟能充5%的电,至此往后大约每两分钟充5%的电,到涓流充电部分虽然功率没有太低但速度比前半段还是有所下降;从1%到UI充满需要大约23分钟,UI充满到完全充满还需要一分钟,这个速度虽然已经比较快了,而且大部分用户也不会闲到耐心测试手机充电时间;但比官方所宣传的时间慢了足足60%,还是有些逊啦!而且亮屏充电功率依旧上不去,保守估计大约只有二三十瓦

同样的体积下,大功率对电池的要求更高,电池容量也会比相对来说支持的功率更低的电池要小一些。GTNeo3提供了0mAh+80W与4mAh+W两种选择,但一加Ace只提供4mAh+W这一种选择(一加10R与GTNeo3一样拥有两种方案可选)。坦率地讲,比起大功率充电,我更喜欢大电池。毕竟现在的技术还不足以将大容量充电宝的输出功率做到W,目前商用的快充充电宝一般50W-65W就是上限;就算手机支持W及以上的输入功率,出门使用充电宝补充电量时也无法享受到,即使携带充电器出门,外面也没有多少地方提供插座为手机充电。大电池能让手机的续航能力更强,即使只是多出一个小时左右甚至只是多出几十分钟,但往往有时就是这一小段多出来的续航会很重要,能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我使用过0mAh+80W的手机,也使用过4mAh+W的手机,综合体验还是前者更好一些,大电池带给我的安全感远比大功率快充带给我的惊艳感更强。手机添加快充的初衷是让快充补全手机续航方面的短板,而现在却为秀肌肉与添加卖点,在快充方面发力而牺牲续航,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虽然我更倾向于牺牲充电功率而获得长续航,但W充电也确实改变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现在我敢睡前不给手机充电了,因为早上洗漱吃饭的时间就能让手机充满;现在我在出门前发现手机电量所剩无几时也不会慌,因为我在更衣收拾背包内的物品时手机充入的电量足够妥妥用一天至于续航方面,4mAh肯定比不过市面上那些更大电池的设备,升级ColorOS13以后续航表现也非常不尽人意,但降级ColorOS12A.11以后还算凑合。4G+蓝牙+定位+高刷+高亮度亮屏时间大约4.5小时;相同的变量,仅将4G变为WiFi连接,亮屏大约能达到6.5小时

ColorOS12已经是一款一年前的系统了,不论是功能还是系统界面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也有不少老哥的图文专门讲解这版系统,所以我就简单系统方面讲一讲与这台机器相关的内容部分厂商对MTK平台带有一些偏见,明明性能跟得上也会等级分明,会阉割掉部分中端及以下MTK机型的动画与高斯模糊效果,甚至部分功能也会去掉。但ColorOS还是比较良心的,动画效果与模糊效果跟同性能的高通机型没有任何区别,除系统相机外其他部分的功能也基本没有缺失,不像某友商的机型,连个高斯模糊都没有。而且或许是因为从魅族挖来不少拥有成熟的MTK调教经验的工程师,这颗调教的还挺不错,几乎没有掉过链子ColorOS很好用,但是属于一加的元素越来越少,氧OS从11.3开始沦落为ColorOS套壳,ColorOSForOnePlus的一加元素也随着版本的更新而逐渐减少。ColorOS11的相机界面、系统设置、锁屏与息屏经过了一加的深度定制,ColorOS12的系统强调色与锁屏字体、时钟色号还与OPPO有一些区别,ColorOS13则是只保留了一加的时钟样式与红色的色号的「1」,锁屏字体改为了OPPOSans,强调色也与OPPO没了区别。虽然我本人用一加的时间不长,但以前多次将主力机刷为氢OS长期使用,感觉还是比较可惜的

而且从ColorOS12开始,一加手机的状态栏字体变为了远古时期的RobotoSans,所以在一个系统中可以看见最少三种字体(锁屏时钟字体为OnePlusSans,状态栏字体为RobotoSans,息屏显示字体为OPPOSans),割裂感比较强,视觉效果也不算好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一加仍然可以自由解锁Bootloader,不用参加深度测试,也不用绑定设备,解锁流程和以往相同,在开发者选项中开启OEM调试然后进入Fastboot中输入Fastbootoemunlock就搞定了,整体的搞机流程还是比较简单与方便的震动马达力度还蛮大的,但不够紧凑,而且使用多款第三方马达配置文件后的震撼我认为甚至还不如官方调教的马达...用了这么多横向线性马达的手机,还是最喜欢魅族与林檎的震感。干脆、利落、有力,是我喜欢的那种或许是机器比较小众,并没有壳膜厂商愿意开模,所以甚至找不到一款能够与这个机器相匹配的PP壳或凯弗拉手机壳。但好在官方为这款机器推出了手感真**爽的「砂岩」保护套,而且现在打完折后价格也比较实惠,我个人还是很推荐购入的

至于钢化膜,我目前只试过闪魔的钢化膜,刚贴上时效果比较完美,但几天后会渐渐出现使用白边液也无法填补的白边,我更多是去售后白嫖软膜。如果去售后说要贴一加Ace的膜,那他们会切一张水凝膜;但是如果说屏幕贴膜与Reno8Pro+通用,那大概率能贴上一张高透膜套娃有时并不是坏事,可以清理库存、可以增加销量、可以给消费者增加新鲜感;但需要认清品牌与产品的定位与特色,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实际情况不能盲目换壳套娃。当年的老大哥诺基亚秉承着「科技以换壳为本」的理念,结果不是创新步子太大就是过于固执,最后的下场懂得都懂如果忽略品牌,这确实是一款好产品。它拥有强劲的性能、硬件素质较高的主摄、一块放在现在显示效果还算不错的国产柔性直屏、人性化的系统、优秀的售后服务体验,隔壁GTNeo3的口碑也很好;如果它是一台真我手机或者一台OPPO手机,那么大家的意见可能会小很多,但它是一台一加手机,它没有三段式按键,它未完全开放的源代码体现不出一加的极客精神,它的塑料机身直角边框看不到一加的不将就,它的定价定位也不是以前那个只做旗舰的一加会做出来的。现在很多人对这款机器有意见,与其是骂,不如说是对一加恨铁不成钢。我们想要的是以前那个不将就的一加,我们想要的是以前那个追求细节的一加,是以前那个具有极客精神的一加,而不是OPPO旗下主打性能但却又在游戏手机面前没有性能优势的一个子品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