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IceAge丨细数那些在冰川时代绝灭的 [复制链接]

1#
网络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IceAge

在动画电影《IceAge》中,我们看到了冰川时代的剑齿虎、猛犸象……它们后来为什么消失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谜。

更新世的许多化石哺乳动物被认为是影响了世界大部分的冰川时代的典型—诸如猛犸象、披毛犀、大角鹿、巨牛和洞熊之类的动物。这些动物都绝灭了,但是在相对较近的这段时间里人们颇有兴趣去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MartinandKlein,;Martin,;Haynes,)。

更新世(2.59-0.01Ma)以多次冰期为标志,在冰期期间覆盖北极的冰盖向南延伸并覆盖了南至德国和英国的欧洲、亚洲的北部及加拿大。冰川还从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向外延伸,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较大的气候变化,包括由于冰川冻结了大量的水而导致的干旱期。在冰期之间,有一些气候较温暖的时期,较长的便是间冰期,在间冰期期间大象和河马在英国四处漫游。最后一次冰期在大约11ka前结束。

在15-10ka期间,大部分大陆的哺乳动物群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尽管澳大利亚的绝灭在20ka前就发生了(KochandBarnosky,)。例如,在北美洲有73%的大型哺乳动物(35个属)绝灭了,包括所有的长鼻类(猛犸象和乳齿象)、马类、貘类、骆驼类、地懒类及雕齿兽类,以及各种食肉类和鹿类,如下图所示。在南美洲有50个属绝灭了(80%),包括贫齿类、啮齿类、食肉类、西猯、骆驼类、鹿类、滑距骨类、南方有蹄类、马类和乳齿象类。在澳大利亚有21个属消失了,包括针鼹类、有袋食肉类、袋熊类、双门齿兽类、大袋鼠和小袋鼠。而在欧亚大陆的绝灭则没那么严重,只有包括披毛犀、猛犸象和大角鹿的9个属绝灭了,但是其他的,例如马类、河马类、麝牛、鬣狗和高鼻羚羊仅在分布范围上退缩到其他地方。在非洲,10个属绝灭了,但是是在较长的时间内。

图北美洲的更新世绝灭:(a-e)绝灭前典型的大型北美洲哺乳动物:(a)沙斯塔地懒(Nothrotheriops)、(b)美洲乳齿象(Mammut)、(c)哥伦比亚猛犸象(Mammuthus)、(d)拟驼(Camelops)及(e)剑齿虎类斯剑虎(Smilodon);(f)北美洲在过去的3Ma里多样性(虚线)和绝灭(实线)的类型:显示在晚更新世期间大型种比小型种的绝灭更剧烈。来源:(a-e)J.Fuller(绘图师)。经允许复制。(f)据MartinandKlein()。

有两种互相竞争的绝灭假说,即环境变化(KochandBarnosky,)和滥杀。气候变化假说确定了长期的变暖使得冰盖向北方萎缩,然后在12.8ka的新仙女木期(YoungerDryas)变冷事件(YDCE)中气候突然变冷。如果喜冷的大型动物群在炎热的夏季尚未绝迹,而突然的新仙女木期变冷事件则使它们受到了重创。新仙女木期变冷事件是否由流星的撞击(Firestoneetal.,;Wittkeetal.,)而引发的尚有激烈的争论。滥杀假说或闪电战(Martin,),指的是人口的扩散对哺乳动物的生存施加了特别的压力,这些动物的绝灭是由于过度的狩猎或疾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滥杀说”指出了人口的扩散是如何与动物绝灭关联的,还指出只有大型哺乳动物是遭遇绝灭的唯一的动物,因为它们是诱人的猎物。这在北美洲特别引人注目,北美洲的大型动物群自13.8ka至11.4ka非常迅速地绝灭(FaithandSurovell,),与人类到达及扩散的时间吻合。滥杀说指出如果有较大的气候和环境变化,那么较小的动物和植物也应该遭遇绝灭。

然而,“气候说”指出滥杀说缺少屠宰场的考古学证据。此外,他们指出在人类到达不同的大陆的时间与大型动物有时在遇到人类之前就已经绝灭的事实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误差,尤其是在南美洲。在其他事例中,例如澳大利亚,人类在约50-45ka到达,远在大绝灭发生之前(Wroeetal.,b)。同样,人类一直在非洲并在更新世末的大型哺乳动物绝灭之前在欧亚大陆栖息了相当长的时间。对滥杀说的第三个质疑是许多绝灭的种似乎从来未被狩猎过。

显然,气候说和滥杀说都无法单独解释更新世末的哺乳动物绝灭(KochandBarnosky,)。许多大型哺乳动物在长期的气候变暖中罹难,一些可能是在突发的新仙女木期变冷事件中绝灭,而其他的肯定是在人类的猎杀中绝迹,正如新西兰恐鸟的悲惨历史及许多类似的人类导致的物种绝灭所证实的那样。气候与人类因素组合的假说得到了最全面的数字模拟五大洲绝灭事件的证实(Prescottetal.,),而现在的观点是:每个大型哺乳动物物种的绝灭,或是由于大的气候变化和分布范围的缩小,或是由于人类的猎杀,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试图宣称一种假说高于其他的假说是不现实的。

本文摘编自(英)M.J.本顿(MichaelJ.Benton)著,董为译《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3)第十章。

ISBN5

责任编辑:胡晓春孟美岑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