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称即策略怎样给品牌起个好名字 [复制链接]

1#

摘要:起名要躲开哪三个坑,要过哪四关?

先来看看烂名字长啥样:

有一天我在街上看见这么两家店。

左边这家,人们可能会这么提到它:

“你这个口红不错呀,在哪家店买的?”

“好像叫刘什么的店,刘字后面是个韩国字。”

右边这家是这样:

“你这条裙子不错呀,在哪家店买的?”

“好像叫潮什么女装,可能是潮‘羽’或者潮‘许’吧。”

(根据字母cy,我猜“翊”字是念“羽”,一搜,发现其实是念“易”!)

而且,名字中间还有个莫名其妙的“·”,让人不知道该从哪读起。

我猜,这两家可能是同一个老板开的。

我发现,很多人在起名的时候容易掉进三个坑:

第一个坑:追求字少。

很多人觉得,两个字一定比三个字好,三个字比四个字好,四个字以上的简直应该拉出去枪毙。

那我们看看下面几个名字:

赢创

尚美迪

三年二班

愤怒的小鸟

再见凯鲁亚克

丽江的柔软时光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你觉得哪几个好记,哪几个容易忘?

真正重要的,不是字数,而是“语义单元”的数量,以及语义单元之间的黏性。

“尚美迪”有三个字,也有三个语义单元,彼此之间毫无粘性。这样的名字,你扭头就忘。

“愤怒的小鸟”虽然有五个字,却只有两个语义单元:“愤怒”“小鸟”,而且它们之间有黏性。如果一味追求字数少,就起不出这么可爱的名字了。

我曾经给一家装修公司起名“加减乘除”,四个字,但可以说只有一个语义单元。

想要起两个字的好名字,空间很小。现成的词,比如“苹果”“小米”,都已经被别人注册了。如果用两个原先没联系的字拼在一起,它俩很难产生化学反应。强扭的瓜,没有爱情。

所以,你要是追求字少,反而很可能难记!

三个字就好一些,四到五个字更是好名字的富矿,词语化学反应的空间更大。

有故事的四五个字,比没故事的两三个字好记;有形象的四五个字,比没形象的两三个字好记。“愤怒的小鸟”“三年二班”比“赢创”“尚美迪”好记。

第二个坑:追求寓意。

很多人觉得品牌名字要有好寓意,这本不算什么大错,但如果把寓意当作起名的出发点,就算掉坑里了。

他们总想着第一个字代表这个,第二个字代表那个,最好还能把自己名字的一部分放进去,而且要吉利。这种“寓意起名法”,往往一个名字就包含两三个“寓意”,甚至更多,跟五仁月饼似的。

用寓意拼出来的名字,字和字之间往往没有化学反应,生动不起来。

这其实是一种自嗨,是典型的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从受众出发。

怎么才算从受众出发?起码要理解他们的脑内状态和脑外环境。

脑内状态:你的受众,脑子可能正想着老板今天骂人了嘤嘤嘤、同事那句话是不是有啥别的意思、抖音刷到的那条视频笑死我了、又有哪个明星的瓜吃了……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嘈杂的广场。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每天脑海中会有6万个念头漂过。

脑外环境:每天都有几千个品牌想尽各种办法(广告、新闻、事件营销、意见领袖推荐……),要挤进这个广场、占领制高点。

所以,在起名的时候,不要做“寓意派”,要做“印象派”——争取第一时间在用户吵闹的头脑里留下印象!

更不用说那些有“寓意”的字往往已经被用滥了。就像被一万人嚼过的口香糖,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喜欢。比如尚、乐、品、悦、优、丽、信、达……

(我后来想明白了,很多人喜欢,是因为有很多“名牌”在用这些字。人们一看,名牌都在用,肯定没错!但其实名牌的成功靠的是综合实力,名牌未必有个好名字)

这是我家附近的一个早教中心。每个字都有“好寓意”,结果如何?能让人记住吗?(它也有跟前面那家店一样的毛病:名字中间有个莫名其妙的“·”)

在我看来,“寓意起名法”的态度就是:

同样是做早教的,“可爱蓝”这个名字是不是好记多了?

这名字是我起的(不过这个字体设计我不太满意)。

名字里的“意”,不能太多,最好只有一个,而且不要“寓”在里面,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才能让人忘不掉。

第三个坑:追求“大气”

很多品牌为了建立信任,喜欢起所谓“大气”的名字。这背后有一种心理:“我用大词儿,用户就会觉得我很有实力,从而信任我。”

实际上这只是商家的一厢情愿。这样的名字,既建立不了信任,也容易让名字陷入俗套、没有个性,难记、难传播。因为大词往往乏味。

飘在大气里,就容易不接地气。

实际上你仔细看,这些年新崛起的、理念比较先进的互联网品牌、消费品牌,起名风格反而越来越“小气”,比如“坚果”“三只松鼠”“一朵棉花”等等。很多时候,“小”更可爱。

字少、寓意、大气这三大执念总结起来,其实是改开前三十年,也就是-时代的起名风格。而在年之后,我国的中产阶层逐渐崛起,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情绪价值的新商业时代,品牌起名风格更加追求鲜明、有趣、有故事。

用雷*的企业来举例。前三十年,他的品牌是“金山”,现在,他的品牌是“小米”。毫无疑问,后者才是这个时代的宠儿。

一个品牌的名字,在用户那里要过四关:识别、记住、喜欢、传播。

我一个一个说。

第一关:识别

上面那两个店名,在这一关就使出扫堂腿,把用户绊倒在地。

所以,在“识别”这一关,一个好名字要做到:

1、不要用生僻字!

2、不要中外文混杂!

3、中间不要莫名其妙加个“·”或者其他什么符号!

敲黑板:这三条是及格线!

4、别忘了“听觉识别”——品牌要方便用户口头转告,最好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哪几个字(除非特意玩谐音)。而且,“一听即知”的名字,往往打字、搜索也方便,不需要在输入法里面费劲找。

第二关:记住

让名字好记的一个方法是:有形,让人一听就能想象出一个实在的东西。这是大脑的规律,有视觉形象东西更容易记住。比如“苹果”“黑莓”“火狐”。

还有一招:人格化。

人格化的品牌挺常见,老干妈、谭木匠、褚橙、江小白、小茗同学都是。

我曾经给糕点品牌起名“梨老板”,给鲜花速递服务起名“读花人”,也曾经办过一本背包旅行杂志,取名《黑孩子》,也都是走人格化的路子。

人格化的品牌很占便宜。除了好记,更可以用一个人的身份跟用户交流——说人话的品牌更招人喜欢。江小白就是这样。人格化品牌的logo也可以顺理成章地设计成这个“人”的形象。

用创始人的名字做品牌名还有助于建立受众的信任,因为把自己的名字打出来,就相当于一种个人信誉的抵押,相当于无声地在说“我可是把我的名声都放这儿了,你可以相信我”。国外的高端服装品牌,比如香奈儿、GUCCI、Armani,都直接用创始人的名字。国内的褚橙也是这样。

不过,人格化也不是谁都适合。它比较适合吃吃喝喝之类的日常消费品,但不太适合手机、数码之类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第三关:喜欢

人们喜欢的名字,也往往好认、好记,也更可能传播。所以这一关跟其他三关都有关。

说两个方法:

1、“物格化”

除了人格化,其实一些“物”也很适合做名字。这几年,受“苹果”的启发,很多科技产品喜欢用水果做名字,比如“柚子”、“石榴”、“青橙”啥的。

这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喜欢日常生活里亲近、带给自己美好感受的东西。尤其是体积比较小的。比如水果、坚果、粮食、花草、生活小用品之类,都附着着人们的感情,都可以用来做名字。

前面说的“苹果”“黑莓”“火狐”还有“一朵棉花”“瓜子二手车”都是这一类。我曾给一款女性饮料起名“花慢开”,给一个生态有机品牌起名“醒来的树”,也是这种思路。

“物”还包括动物,因为人类天然就喜欢某些动物。比如“三只松鼠”,我也曾经给一个可以亲子DIY的冰淇淋粉品牌起名叫“企鹅听话”,给一个电动工具品牌起名“铁兔T-Tool”。

在这个吸猫的时代,很多品牌都把猫放进名字里。比如“天猫”、“猫哆哩”、“猫的天空之城”,我也曾给红糖品牌起名叫“猫知道”。

起“猫知道”这个名字,我还有下面这个考虑:

2、让它变“湿”:加入情绪、态度和故事

红糖主要是女人用,“猫知道”就代表我(品牌)懂你(女性用户)的心事。于是,这个品牌就有了故事感,可以用来讲用户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创始人的故事,内容营销做起来会很顺。

我曾给一家婚纱店起名叫“那一天”。美剧《老友记》里面,莫妮卡解释为什么她想要一个盛大婚礼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每一个姑娘从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开始了对自己婚礼的美好想象,开始为那一天做准备。所以,“那一天”太重要了。

再比如“从前慢”这个名字,寄托了人们对过去质朴时代的怀念。

情绪型的名字比较少见,“愤怒的小鸟”是一个。我个人觉得,这款游戏当时能火爆一时,“愤怒”这个情绪元素功不可没。当然,是萌萌的小愤怒。

相同的思路,我曾给一家饭店起名“暴躁牛蛙”。

不要怕名字里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其实可以变得很萌,甚至喜感。

而且,互联网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情绪化,带有情绪的名字,更有网感,更有传播性。

于是我们来到了下一关——

第四关:传播

“叫个鸭子”这几年很火。光这个名字,就能省下上百万的营销费用。

为啥?因为它口味重,有梗、成了一件“社交道具”。可以想象同事之间开玩笑:“加班挺累的,我给你叫个鸭子怎么样?”

所以,要想让名字自带传播感,除了加入情绪之外,还可以让它有梗,或者重口味,成为社交道具。

我曾给一家装修平台起名“处女座”。这是一个带梗的名字,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干活像强迫症一样认真!回应了装修行业的一大痛点:施工质量。这个名字很方便做话题营销:比如专门招聘处女座员工、给处女座的用户打折等等。

你还可以把名字起得出人意料。因为人们天然爱八卦意外的事情。名字越奇葩、越意外,就越吸引注意力、越可能被传播。

纽约有个租赁名牌包的店,名字叫“偷包不如租包”,不光制造了意外,还直接传达了价值主张,名字和slogan二合一,让顾客一目了然、自发传播,还吸引了媒体来报道。

中国人很少有敢在名字上玩得这么大胆的。所以,这里有个“胆量红利”:别人不敢玩的,正是你的机会!

我曾经给一个黑猪品牌起名叫“黑格尔”——一头名叫黑格尔的猪,总在深沉地思考猪生。这也是想制造意外。

这里有个矛盾:有人认为品牌的名字最好让人一眼就看出行业。但让人意外的名字,往往跳出了行业的原有气质,大家会觉得不太像“做那个东西”的品牌。

我个人觉得,“意外”比“行业感”更重要、更宝贵。你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他总会知道你是干嘛的。毕竟品牌名的后面往往会跟着品类名,很少单独使用。

如果你有了几个候选名字,该怎么作出选择?

最简单的方法:把这几个名字告诉你的几个目标受众,第二天问他们记住了哪个。结果可能跟你想的很不一样。

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创业者和媒体人,我有个深切的体会:

一个有故事感、容易传播的好名字,其实是低成本营销的第一利器。名字取得好,可能会带来十倍、百倍的营销红利。

名称即策略——名字不只是名字,它是营销策略的聚焦,是营销战场上打不完的弹药。

需要定制名称的,可以加我(请备注:知乎)

不点赞的放学憋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