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图片 http://www.baidianfeng51.cn/guanzhubaidianfeng/meitibaodao/3337.html中国的青年背包客们开始享受在路上的乐趣。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四海为家的嬉皮士被视为现代背包客的雏形,社会条件的改变终结了这场文化运动,但一种主张旅程自由而有弹性、崇尚节俭与入乡随俗的旅行理念却被保留了下来,随着西方背包客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
在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户外运动热潮、互联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城市中产阶层成为第一批中国背包客,并创造性地发明了“驴友”这个词,形成了群体认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背包旅行在中国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例如出现了“穷游”与“花甲背包客”,也演变出更多形式,如“打工旅行”和“间隔年”,背包旅行不仅指代一种旅行方式,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伴随着背包客队伍的庞大,这个群体的媒体形象也日趋复杂。
年,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成为年度金句,放弃稳定生活而去流浪四方被视为勇敢地追求诗意生活,然而在频频曝光的驴友安全事件中,背包客又成为缺乏安全意识的冒险者,浪费宝贵的社会救援资源,以川藏线为代表的“搭车旅行”,究竟是体验生活还是蹭吃蹭喝,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中国的背包客文化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年,朱璇对该群体进行了首次比较完整的调查,通过份问卷概述了彼时中国背包客的人口特征。该群体的平均教育水平非常高,97.2%的受访者完成了大学教育,同时,52.5%的受访者年收入至少4.8万元,并且绝大多数居住在一线城市。
据此,大多数受访者是都市中产阶级。在年龄方面,35.5%的受访者在26~30岁之间,其次是31~35岁(26.2%)。值得注意的是,2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背包客人数极少,而在西方国家,2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最常见的背包旅行群体。朱璇提出,以下三方面因素或许阻碍了中国青少年背包旅行:首先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传统文化,深受孝文化影响中国人不倾向于长途旅行;其次,18~25岁的年龄阶段中,大多数年轻人忙于学习或处于职业初期,此时旅行或许会妨碍他们的学业或职业发展;最后,独生子女*策的影响下,中国青少年受到家庭的精心保护,而背包旅行往往被视为具有一定的风险。
城市中产阶级之所以成为中国背包客的主要群体,是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富裕城市的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精神危机,都市中产利用冒险和探索性的背包活动来抵制日常的沉闷,以及逃避日益制度化的现代世界。同时,中国的背包运动起源于户外活动,因此也只有中产或上层阶级才能负担昂贵的户外设备、培训课程、会员费等,因此背包旅行也是一项“烧钱”活动。景的多元化,针对中国背包客的研究议题也愈发多样。
例如,Chen等通过动机将背包客分为自我实现者、目的地体验者以及社交爱好者。刘鲁等以身份认同感为依据,将中国背包客群体分为经验型和业余型两类,前者较后者具有更高的身份认同感,且更强调和坚持背包客群体的传统规范,更加偏好偏远地区。Cai等着眼于结成小团体出境旅行的中国背包客,指出注重集体感的文化传统在维护团体和谐、旅程顺畅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Zhang等人通过定量研究发现中国背包客社会认同的建构主要与外在型动机、工作中的异化感等心理特征有关,而与行为特征关系不大。同时还有研究发现,中国背包客的身份认同感建立在“比大众游客优越”的基础上,面对着越来越庞大的背包客群体,一些跟风者和作秀者被认为是“假背包客”,他们与大众游客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使得背包旅游的特殊性遭到质疑,背包客群体的面目愈发模糊。由于改革开放、独生子女*策、互联网普及等引起的社会变迁,80后与90后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在诸多方面的确与前辈存在着诸多差异。
已有研究表明,80后具有注重个性的自我完成、注重自我感受、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等十大特征。进一步将90后和80后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又会发现90后比80后更具有后物质主义价值倾向,表现为对金钱的重视程度更低,对*治上自我表达的需求更高以及利他行为的参与度更高。
这些研究固然帮助我们理解中国青年,但其刻画的整齐划一的面目无益于解释群体内部的多元性以及群体处境的复杂性,也无法回答随着生命周期和社会角色的改变,进入职场、结婚、生子的80后与90后在价值观与人生观方面是否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富有争议的背包客文化为深入探索当代都市青年的生活理念提供了适当的切入口。“自由”的第二层含义,指背包旅行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绝大部分参与者认为,背包旅行作为一种旅行方式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正如A2在讨论中概括道:“旅行者有目的地。
旅行结束后,他们会回家。但是,背包客既没有目的地也没有家,他们总是在路上。”A6则把背包客比作中国古代的“大侠”,他们四海为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西方社会,这种背包客被称为“生活方式型旅行者”(lifestyletraveller),他们一次又一次从旅途中回到日常世界,却一次又一次重新出发。无论是B2所提到没有家庭的美国背包客,还是为人所熟知的小鹏和谷岳,都拒绝定居、从事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这样一个大部分人都遵从的生活轨迹。当背包旅行被看成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受社会义务约束”是重要的题中之意。
在F组的讨论中,F3说她总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即使在旅游时,也总是选择适合她的女儿的活动。F5表示强烈同意,说:“可能是背包客和像我们这样的游客之间的根本区别。背包客不需要考虑别人。他们做一切为自己,我们总是要考虑其他人。”F4紧接着补充道:“是的,所以这就是自由。背包客的生活就很自由。”在讨论中,参与者们还指出,自由的生活方式不仅意味着背包客们不受社会义务的约束,而且不受世俗关于幸福和成功的定义的约束,忠于自己的内心。在一些参与者的眼中,背包客是忠实于自己和勇于追求梦想的人,B2称那位60岁的美国背包客为“理想主义者”,而D4也用这个词来形容背包客,“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不追求名利。他们自己定义成功与幸福”。
A4说:“背包客可能看起来有点邋里邋遢,但这是因为他们不在意外表,只在意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B3也提到:“背包客虽然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过着自由而纯洁的生活,他们的精神丰富。”因此,全球化的社会背景和媒介在背包客文化的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亲身经历和各种媒介,都市青年们或多或少对背包客文化有所熟悉。“追求自由”被视为背包客最重要的特征,然而“自由”的背后却有着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含义。
首先,背包旅行指代一种自由的旅行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自由行”,即行程自主和旅伴自定,只是背包客选择的地点可能更偏远、旅行的时间也比一般游客更长。其次,背包旅行也被认为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背包客们的自由既来自摆脱社会义务的约束,也来自一定程度上摆脱社会规范的约束,仅仅忠于自我。因此,都市青年对背包客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