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见证孩子从拼命追赶到超越从佛系家长变成 [复制链接]

1#

在“双减”大趋势下,谈鸡娃有些不合时宜,但既然是写自己的幼升小心路历程,至少尊重事实吧!恰好不少朋友在朋友圈或直接或委婉地提醒我不要鸡娃,轩哥(孩子的小名,源于他在“和平精英”的ID)太累了,一个一个解释太累,正好有这个征文活动,顺带还可以私心争取下蛋黄背包或者学霸手表,何乐而不为呢?

在旅游中感悟生活:幼儿园的佛系父母

一般般的家庭、普普通通的收入,我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到头来我发现他需要的其实是陪伴。

轩哥的幼儿园绝对是快乐的,他还不太会走路的时候就拉着他到处旅游,记得那时候他妈妈看过一个从小到处旅行的小孩父母日记,深深认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观点,于是乎泰国、云南、贵州……

除了幼儿园的寒暑假,遇到想去的地方,甚至我和他妈妈吵架了,她也会带着轩哥跑去金佛山“离家出走”一次,这里得先感谢幼儿园老师,现在觉得真不好意思,轩哥幼儿园请了那么多假。

旅行到底学到知识没有我不知道,但是轩哥每一次旅行回来,性格都会开朗一些,冲这个收获,我也愿意吃泡面看他母子俩出去嗨,顺带着,我有假的时候也会请假和他们出去走走。

“这个酒店房间怎么这么小,进门就是床?”

“爸,这个酒店的窗帘可以在平板上触控操作耶!”

“妈妈,我们下次还去那家酒店好不,我喜欢它墙上的画。”

……

我和老婆恋爱的时候就习惯体验民宿,带着轩哥,大多时候更是需要民宿,各种小孩出行装备加上弄饭甚至晚上我加班的需求,那些年自由的民宿更适合带娃出行,轩哥更是民宿“老油条”,对于各家民宿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知,我甚至一度觉得这小子可以弄个旅游达人,评测人家的民宿。

幼儿园时期,在人家暑假上演讲、英语课的时候,我们在旅游,人家在幼儿园呆着学知识的时候,轩哥依旧偶尔“溜班”出去旅游,学习,那时候我真觉得身心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严肃对待学习:改变我放养想法的棒棒糖

作为新手父母,我也不是没有学习过一些育儿书,可说教性质的内容,真的很难看下去,本着追求本心快乐,平时陪着轩哥在楼下带着十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全力支持他妈妈带他出去旅行,我觉得就可以了,但让我开始下意识教育或者说传递知识给他的是一次轩哥带回家的棒棒糖。

“老师放学还给你发糖啊?”

“没有啊,同学过生日送给我的,我没吃,我留着,他们吃了,没有了,我还有,你帮我放冰箱里面吧!”

这小子不会在自制力上真有点天赋吧?轩哥还在他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就听过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不管整个实验是否严谨,环境是否标准化,但关于自制力的说法我是非常认可,且很希望轩哥能在自制力上有所成就,毕竟我做科技媒体,深知当下手机APP的可怕,但谁知道小孩自制力究竟如何呢。

他妈妈同样认可自制力的说法,但并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孩自制力,可在观察了几次他对于奖品的态度(轩哥喜欢带回家里存着,实在抵御不住诱惑,也会小心拆开包装,玩一下,就再放到书包里)后,他妈开始尝试培养了。

从“爱玩嘉年华”到“《和平精英》”再到掌机游戏,不少家庭视之猛虎的东西一路绿灯,轩哥也从最开始的狂喜、深陷到后面的淡然,在轩哥一年级的时候,他会对游戏感兴趣,但他更喜欢出去玩或者他拉着你观察抓娃娃机的爆率,然后指挥大人投币去博成功率,自制力的培养的确改变了我和他妈妈对小孩学习的认知,原来很多东西并非天生的,很多能力可以后天培养和学习。

走歪了:能力远比分数重要

轩哥幼儿园大班最后一年,给他在重庆图书馆办了一张卡,节约购买图书经费的同时盘算着可以感受下学习气氛,可一次偶然的精力让我对轩哥自制力之外的能力培养尤为看重。

重庆图书馆还书的时候主要是用机器扫电子便笺,有一个上去很乖巧、三四年级模样的小女生自己还书时,自助机器老是报错,她重复试了很多次以后显得非常着急,她身后的人给她出各种主意,让她更着急了,最后反复试了七八次,都无法成功还书的情况下,很郁闷地离开了。我当时就直接问轩哥,你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叫服务员来啊!”

如此简单的逻辑很多小孩,包括很多成年人已经失去了,人们习惯打字交流,失去了起码的语言交际能力,刻板的学习,改变了孩子应变思维,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一个基本应变能力或者逻辑思维很差的人,开始疯狂给他输出能力培养:1.自己拿现金去超市买东西,有时候甚至故意少给他钱,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2.不要依赖GPS导航,学会问路;3.餐厅自己和服务员点餐交流;4.用自己的压岁钱借贷给妈妈,并自己去争取高利率……

这些能力的培养收获的不仅仅是能力,当数学老师三令五申强调钱币认知对于一年级下学习重要性的时候,轩哥从来不担心这类题目,而且对于百分比、复利一类概念,自然而言地就主动去拥抱了——我更相信他是为了收获更多私房钱,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就是过于看重能力之后,在上小学前几天,问轩哥,“小学很多考试,你觉得考几分合适啊?”,“中游就可以了,不要太前也不要太靠后,一般般就好了。”鬼知道自己怎么就被他带坑里了,竟然认为他这个“一般般”理论挺好的当时。

然而,真的开始小学生活后,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理顺思路:认真对待应试路

幼升小真不太坎坷,佛系能有啥坎坷,三对口的小学没有入学分班测试,完全是靠缘分遇到了现在的老师,非常优秀的小学老师竟然被我们这种佛系家庭分到了,我真的觉得南山老君洞没白去……

“你儿到底是遗传你的基因还是我的,我教不会了,你来!”在他妈绝望的呐喊中,我花了大半夜认认真真研究了下当时一年级上的语数课本,说实话,我觉得难度真的降低了好多,比我小学那会儿,而且课程设计非常合理,语数的知识还非常有意思是搭配起来学习的,但没有经历“幼升小”专业抢跑的轩哥,全靠自己去掌握这些新鲜知识,没有一点压力是不可能的。

整个一年级上其实都是在追赶,手里的“武器”其实很少,1.学校课本2.黄冈3.53天天练,对于一个几乎为零的小孩子而言,真不敢奢望他能掌握太多,不过还好因为平时家里对能力的练习,让轩哥对数学非常敏感,相当于一年级上,数学可以跟着学校走,吃能力训练的老本,把时间分给语文。

最后追赶一学期的结果,单看结果,还是可以满意了,不过在一年级寒假开始,严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不足,也开始反思下面的问题——

1.我的孩子以后想做什么?我和他妈妈都倾向于走传统路线,小升初、初升高,然后进入/高校,工作或者创业;

2.我能让孩子完全避开应试吗?不能,普通家庭,无法走艺术或者海外求学路,即使我真的甘愿读职高,职高也是有分数线的,好的职高分数线也不低啊。

3.孩子自己愿意学吗?愿意,聪明、厉害等等标签好像是大人、动画片或者各种不经意聊天出现的,孩子们自己会在学校PK自己的知识、学的东西或者知道的东西,于是乎,轩哥会主动说——你为什么不教我?

既然避不开考试,那为何不迎难而上?

对啊,我和他妈都是大学毕业,为何不教他?一来是佛系久了,新手爸妈没长醒,二来不知道从何入手,已经一年级下了,启蒙啥的有点扯淡了,但自始至终不赞成刷题鸡娃,那就意味着,我要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师”。

鸡娃先自鸡:疯狂的学习路

这里我先感谢下XES的小伙伴,遇到了非常多非常好的家长,无私给予我指点和帮助,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因此,我也愿意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出来。此外,前面提到的轩哥的自制力和逻辑能力学习,对后面的追赶起了很大的帮助。

承认自己落后总比承认自己孩子平庸轻松一些,落后了我们就跑快一些,可让孩子自己跑快一些,更重要的是家长跑快一些。在了解了人教版语文和数学的设计思路之后,开始结合黄冈及53天天练的一些思考题,我自己融会贯通了以后,通盘教给孩子。

接下来就是XES的蓝皮和白皮,这里不知道能否分享,就不放图片了,以前有个家长开玩笑——小蜗牛真悲催,从幼儿园爬到了三年级。

这里懂的家长估计都懂了,这不是校外体系或者校内的问题,我研究了发现是因为孩子从一开始根本就没真的掌握,纯粹是在强行记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帮忙重构下课程设计,结合自己孩子的掌握能力,把校内课本+教辅作业+校外体系内容融合下,然后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亲身的,这个传授我相信是无保留的。

这样的玩法意味着轩哥能够更高效地接受数学知识,加上他自己日常生活积累的数学能力,数学追赶的结果,无论校外和校内,个人觉得算是惊喜了。

语文这一块,不得不感谢运气,让我们在公立学校分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轩哥一年级可以说差到“说话吐词不清”(我和他妈说话快,他听习惯了,自己也快,小孩说话快了,咬字不清的),拼音学习更是一塌糊涂。

老师在学校把课本知识讲透,延伸知识讲清楚以后,回家就主要是记字、记拼音,这个整个寒假都在补之前的和预习一些一年级下的,接下来就是阅读了,不管是人文地理还是科幻闲书,都让轩哥读,他只要喜欢读,都让他读。

泛读、深读加上家里的周记,这个因为自己工作的关系,作文可以自己带,作文我的理解是一定要敢于动笔,让孩子展开想象,鼓励为主,当他敢于下笔,喜欢下笔的时候,作文自然就解决了。

这里的解决不是说轩哥多优秀,至少一年级下语文期末考试,他真的是给我和他妈同样大大的惊喜。

而目前的暑假,我们一家人的目标在英语上,其实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整体我们追逐下来的感觉就是“家校互育”绝对不是一句口号,古时候农民还得教自己孩子种地、挑水,为啥我们现在“双减”就只能是在家休息、玩耍呢?

写在最后:玩耍也不可少

追赶很累,学习一些深度知识也很累,但这并不意味着玩耍的时间变少了。小时候,轩哥喜欢和我一起逛街、聊天,我们一次可以聊一两个小时,那时候他喜欢玩泥巴、摘树上的野果(小区也没说不能摘,但是没胆子吃)、带他挖蚯蚓钓鱼这些我现在都觉得有些无聊的游戏,而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轩哥的注意力开始放到无人机、模型甚至斗地主上面了,学习始终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应该有更多的东西,而作为家长的我们,无论是陪伴孩子玩耍还是陪伴学习,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种一生就那么一段的人生经历。

从追赶到超越,很累,但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我相信再过一两年,轩哥会很有感触对于这大半年的生活,就如同他现在很期待二年级上开学一样,学习,和游戏、玩乐一样,已经成为他生活list里面的基本组成量存在了,一个可以给他快乐的东西,干吗不学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