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遗产四所建分五所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文旅产融合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路径初探
——天桥北部平房区城市更新规划与实施
●申报部所:建筑分院五所
●参与部所:遗产中心四所、建筑分院三所
●项目地点:北京市东城区天桥街道
●项目规模:48.8公顷
●完成时间:试点工程年1月(扩大工程还在实施中)
图1天桥北部平房区规划整体鸟瞰图
导读
北京新总规和核心区控规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文化保护、双控四降、风貌提升、民生提质等要求。天桥地区作为控规中唯一明确产业功能方向的街区,多年来未能构建产业导入体系,业态培育始终较为薄弱,经历多轮规划仍未形成发展共识。
为落实新总规和核心区控规相关要求,清华同衡承担了天桥北部平房区规划研究和文化探访路沿线环境整治提升的任务。本次规划摒弃了依赖传统地租的城市更新模式,强调以天桥精神内涵为导向,以策划为先导,推动街区自我造血实现街区可持续更新的工作思路。此外,结合两条文化探访路的实施,规划团队将工作任务进一步扩展为项目库列表及实施细则,明确多方职责,精准传导落地实施,逐步建立起街区共商、共建的城市更新平台。
一
项目区位
本次项目研究范围为位于北京市南中轴与两广大街交汇处的天桥北部片区,北至珠市口西大街,南至永安路,西至虎坊路,东至前门大街,约48.8公顷。
图2天桥北部平房区区位图
二
工作进程
清华同衡从年开始介入天桥地区的街区导则编制和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年8月至次年4月,受到实施主体的委托,开始开展天桥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和重点区域的综合实施方案设计工作;年9月,开始了留学路北段街巷立面及景观提升工程试点等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年,实施范围扩大至留学路南段及铺陈市胡同、校尉营胡同环境提升工作以及重点建筑修缮整治工作。
三
项目特色与实施情况
项目特色1:挖掘天桥精神溯源,把脉现状痛点症结,找准未来发展定位
天桥地区IP响亮,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产集聚,但受基础条件制约,无法导入高品质业态,存标签,少业态,有故事,缺展示成为发展瓶颈和未来需要突破的共识。面对困局,规划开展了多方位的历史文化挖掘和专家访谈工作,除开展5次主题性实地调研,3次大范围资料收集外,还组织了10余位以方继孝、赵兴力、燕海鸣为代表的专家访谈工作,重新梳理了地区历史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天桥经历四次历史变迁始终立于时代跃迁前沿的原因:是她极高的自我生长和创造性的力量,即“市民大众、包容共生、创新活力”。
图3天桥地区历史上的四次跃迁
图4十余位专家访谈
从历史文化角度,时代变迁至今,天桥依然保持了大量文化符号和文化资源,体现了高度的文化存续度和生命力;从演艺产业角度,天桥已成为南城演艺金三角中现存最好的区域,在北京老城的剧场文化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新兴产业角度,以舞台剧、天桥市集、将进酒为代表的演艺相关业态也在天桥持续发展。文化的延续和产业的发展,正是天桥街区复兴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共识的来源。也为在天桥片区探索这种不依赖传统地租可以实现自我造血的街区更新的可能性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图5南城的演艺金三角
项目特色2:“天桥有戏”——以天桥精神共识为纽带,联同利益相关者探寻发展道路
为进一步推动地区共识的确认和引导产业蓄能,规划团队依托同衡的产业平台,组织了多场次以传统戏曲、文学、新兴文化、文创产业的系列座谈,以及在地小吃餐饮、曲艺经营业主、当地文化收藏主专访,引导有共识有能力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探索天桥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了街区未来三类目标人群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生态特征。
结合核心区控规给天桥街区的定位,确定了街区发展定位:以文化复兴为目标,民生保障为根本,产业更新为手段,将天桥北部片区打造为文产商居互动的,中国特色的产业街区。
项目特色3:以功能和政策分区为抓手,保障民生发展和文化活力可持续的协同
如何实现街区民生保障和文化活力的协同发展?在实操层面,划定沿主要道路界面一进院落的范围作为文化探访与活力混合区,约占总用地面积范围22%;地块内部为民生保障区,占总用地范围面积的78%。以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促进民生保障,开展重点院落和重点区域的自愿式申请退组,优化人口与业态结构。在街区内部的民生保障区域,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民生质量;在文化探访和活力混合区域,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点的腾退和修缮,围绕文化核,沿文化探访路补充相关配套设施;
图6划定民生保障区域和文化探访活力混合区
图7民生保障区域:重视生活保障和探访
图8文化探访与活力混合区:围绕文化核打造文化探访路
历史街区的文化探访,不以整条街商业化为目的,而是文化及特色业态节点与居民生活相融合的动态体验过程。天桥街区将通过院落腾退和产业植入,完成从院内的小共生到一个街区内民生、文化、产业的大共生,最初建构本地居民、消费人群、创业社群和就业人群共创共建的可持续街区更新模式。
图9建立街区共生模式
项目特色4:突破传统地租模式,搭建文旅产融合共创的街区更新平台
经过多方座谈,我们对可能的演艺相关业态诸如文化演艺、文创工坊、和新兴产业类业态的不同空间需求进行了探讨和梳理,对接历史院落可提供的空间形态,提出了三项产业复兴计划:
产业复兴计划一:书茶社回归计划
选定留学路43号作为书茶社回归店,确定天桥印象博物馆的艺人会员为引入名单,覆盖传统大鼓、评书、单弦、快板、耍中幡等本地传统演艺形式,定期举办小型演出和教学活动。从而将日渐淡出大众视线的传统演艺形式和传统院落空间、餐饮功能相结合,形成天桥独有的特色空间形式;
图10留学路书茶舍效果图
图11留学路书茶舍鸟瞰图
产业复兴计划二:开放小剧场联动计划
梳理和挖掘街区历史演艺场所中可利用的演艺空间,以宜兴会馆为先导,引入演艺团队,形成开放的小剧场,为龙须沟、窝头会馆等源于贫民生活的剧本找到定孵化地和定期演出场所。同时,重点改造同煤旅馆、莲湖宾馆作为艺术家交流地,为演艺剧团和背包客提供传统住宿和文化体验。
图12联合同煤旅馆,为青年背包客和演艺剧团提供住宿空间
图13引入茶汤李小酒馆,提供餐饮与文化交流空间
产业复兴计划三:成立天桥小吃博物馆,建立产业发展促进平台
以留学路为基地,建立天桥传统小吃发展协会,依托协会管理非遗传承人、把控小吃质量,并扩展手工体验、文化展示教育等内容。
腾退利用历史建筑留学路58号庆三元饽饽房,成立天桥小吃博物馆,以留学路为基地建立天桥传统小吃发展协会。依托协会管理非遗传承人、把控小吃质量,并扩展手工体验、文化展示教育等内容。此外,通过平台公司联合社会力量,结合研发开展销售,也能结合受众喜好,形成像吴裕泰冰淇淋、同仁堂芝麻健康这样老字号新面貌的文化产品。在建立产业促进平台的基础上,我们为片区内诸如宫门口馒头、茶汤李等老字号店铺提供了先行店定制模式,多方推动产业策划和规划理念的落地实施。
图14小吃文化博物馆效果图
图15与宫门口馒头探讨餐厨流线的优化
图16在天桥茶汤李旗舰店开展“先行店定制设计模式
项目特色5:精确传导,落地实施,绣花功夫重塑北京南城风貌。
编制项目库清单,明确各方权责,精确传导项目落地
规划衔接三年行动计划,对照院落现状和产权分布,明确了两条文化探访路沿线作为近期实施重点。为进一步明确各方权责和实施路径,编制了-项目库清单,并逐一建立实施导则,精确传导项目落地。
图17文化核与两条文化探访路
图18编制三年实施项目库
图19对重点院落编制实施指导细则
编制地区建筑语汇库,实现全要素、精细化的风貌管控;
天桥北部片区于19世纪与20世纪初,在传统城市发展与新城市运动交替影响下形成了传统与近代交织互融的独特风貌特征。因此,在实施引导中,构建一套彰显不同年代价值的技术体系,对多时代建筑材质、技艺的梳理、解读、保护与展示对于天桥街区风貌特色的保留和塑造尤为重要。规划对地区的建筑语汇进行了整理,形成语汇库,有效传导落地实施。
图20建筑语汇库
实地踏勘,一院一策,以对院落历史信息的保护和展示为原则开展立面整治设计和实施。
校尉营胡同甲14号院曾是历史上“把子魏”的制作作坊,是天桥地区演艺衍生手工业的重要见证。上一轮街巷整治中,沿校尉营胡同的老青砖墙体被附加一层面砖,馒头顶和门楼檐口已经灭失。设计单位历史建筑和文物修缮类专家勘查认为结构和青砖状况良好后,经过充分的记录和探讨,以剔凿挖补、局部拆砌、墙裙补砌等技术手段,再现了保护院落沿街历史风貌。
图21校尉营胡同甲14号改造后效果(窗尚未更换)
在保证大范围青砖灰瓦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尊重、保留和展示了多时代建筑文化和技艺在天桥片区的积累。
以铺陈市胡同63号为例,通过历史照片、室内勘察,发现其女儿墙部分和建筑本体是传统水刷石。整治过程中,经过对传统墙面水刷石工艺的配比、色彩的研究,对建筑女儿墙部位和壁柱元素予以恢复,充分展示了其近代建筑的风貌特征。
图22铺陈市胡同63号改造前立面
图23铺陈市63号改造后立面(门窗尚未更换)
图24留学路近期实施照片
三
结语
清华同衡从年开始参与天桥北部片区的城市更新工作,历经六年在地陪伴式服务,从历史文化研究和街区导则的编制,到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和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的形成,到两条文化探访路立面整治和环境提升工程的落地实施,收到了多方好评。
本项目是城市更新时代下和北京新总规颁布背景下,历史街区规划转化思维方式,引进多方参与,建设文产商居相融合的中国特色产业街区的一次重要尝试。
随着天桥北片区先行启动片区的实施和项目库的逐一落地,届时老北京的新天桥将会展现新的活力和面貌!
工作团队
项目总负责人:霍晓卫
项目负责人:阎照孙福庆
专项负责人:王健王会轩楼吉昊
项目组成员(排名无先后):
孙丽颖王建超张春喜王泰龙岳茂群
秦昆薛杨王子昂王博高洁郑泽华
感谢天桥街道指挥部和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的支持!
再次感谢来自遗产保护、非遗传承、文学艺术、动漫策展、传统小吃等各领域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燕海鸣: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秘书处主任
赵兴力:北京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办公室主任
李跃:茶汤李第四代传人
源子夫:青年编剧,词人,策划。
王斌: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影视编剧
罗静文:资深文学出版人、编辑家,
王虓:文艺评论家,北京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作家协会理事
刘刚:青年导演,制片人
张琦:伍德吃托克CEO联合创始人
孙泉:资深动漫作品策划人,北京万豪卡通前任副总裁
唐惠民:动漫玩具圈资深收藏家,玩具展会办展人
李宏波:动漫展会办展人,中国动漫文化促进会常务委员
七宝:国内知名coser,二次元玩家,活动主持人
朱连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秘书长王健行:新传统水墨画家,中国文化与说唱艺术相结合的创作型音乐人。
专家点评
“
项目对天桥地区历史文化挖掘深入,提出结合“文化探访路”实现该区域有机更新的方案切实可行。“小共生”“大共生”理念先进,产业复兴策划、四大计划与空间设计的融合有力支持了方案的落地实施。六年的陪伴式服务体现了同衡智库落地服务的特点,实施效果较好。
”
原标题:《文旅产融合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路径初探——天桥北部平房区城市更新规划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