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它是徽州六县之一。徽州自古以来就以诸多历史悠久的”徽文化“为人们所熟知,徽菜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对当地的特色美食产生浓厚的兴趣。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的自然环境为传统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此次来到这里自然不能放过这次机会,走进西递的街头巷尾,闻香古镇寻味徽州。
徽菜起源
从古至今,徽菜都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江南饮食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徽州地区,其实那些所谓的徽菜都不是八大菜系中徽菜的真正代表,真正的徽菜只有徽州地区才有。想要品尝徽菜发源地的徽菜,一定要到黄山、绩溪和婺源才能品尝到。
徽菜是徽州菜的简称,单指皖南地区,它不等于安徽菜。徽菜发源于唐宋,本来是徽州的地方菜系。后来在明清两代徽商进入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的足迹遍布天下,号称“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在徽商文化中素有“贾而好儒,重交流,乐于贤大夫款洽”一说,讲究文化品位与交际,加上乡土观念,又有经济实力,自然对烹饪艺术就有了追求,于是家乡的厨子也就带了出来。
徽菜体系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成熟,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即使到了民国时代,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的徽菜馆仍有上千家,抗战时期仅在上海就有多家,在武汉有40多家,可见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
徽菜特点
众所周知,徽菜注重“三重”,即重色、重油、重火攻,所以人们往往以为徽菜违背了当今的健康理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三重”是徽菜的表现形式,是烹饪方法而不是本质,原汁原味才是徽菜的本质。重色并不是多放酱油,而是指的重调色之功;重油也不是指的多放油,而是指的徽菜讲究调味之功;重火功指徽菜讲究巧控火候,注重调质之功。人们常说的徽菜重味,也不是指的徽菜偏咸口重,而是徽菜注重“酸甜苦辣咸”的五味调和。正式这些技法保证了徽菜注重原汁原味、浓淡适宜的菜系口味特征。
徽菜继承了徽州新安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注重以食养生,行成了讲究食补与养生的一大特色。讲究食补,以至食材选料严谨,强调就地取材,四季有别,充分发挥安徽盛产山珍野味河鲜的优势,所以菜式多样。
徽菜大多喜欢用火腿调味。制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金华火腿在美食圈非常的有名,是一种昂贵的食材。其实金华火腿与徽州也有渊源,人们不知“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一带以前属徽州或者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即徽州)。唐代就从金华想到徽州,一水相连,金华与徽州的渊源就不难理解了。
徽菜文化
徽州历来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在以学进仕、以文垂世的思想下,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徽州向有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的说法。要考官,是要走出徽州的,而徽商是行商,通过各种水道走向全国各地。以致于很多外地人,一查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徽州人,十三在邑守家园,十七在外闯天下。这种传统至今还存在。
古有诗圣“月是故乡明”的千古佳话,今有远行游子内心的憧憬“味是故乡浓”。不论是求学的莘莘学子,还是全力拼事业的上班族,亦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平日里最熟悉的味道,恐怕并不是家中缕缕炊烟所夹杂的烟火气息。小到见缝插针点的外卖,大到同事好友的聚餐,我们的味蕾习惯了别人家的味道,而那最能勾起心底温情的家乡味则渐行渐远。商场里年货集市早已迫不及待地等待被光顾,而另一边港湾里的亲人则在期盼游子归来。
无忧无虑的童年总是令人神往,玩累了跑回家拿起一块青团或者吃上两个烧饼,无不别有风味,让人欲罢不能。人的味蕾似乎也是有记忆的,它牵发出的不仅是味觉的感受,更有那扣人心弦的至美时刻。一种味道,一份记忆。
徽菜推荐
红烧臭鳜鱼又叫腌鲜鳜鱼,味道鲜香,汤汁浓稠,是正宗的徽州名菜,几乎在徽州每个餐馆里都有这道菜,西递之行,这道菜除了早餐每餐必有。
黄山烧饼因为金黄香脆被称为蟹壳黄,是一种用梅干菜和猪肉馅制作的小烧饼。经过炉火烤熟后,形如螃蟹的背壳,色如蟹黄,故此得名。刚出炉的蟹壳黄,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
徽州毛豆腐可以算是皖南山区最独特的风味小吃了,也因为《舌尖》的缘故毛豆腐在全国又火了一把。毛豆腐表面有长寸许的霉菌丝,形如白色的茸毛。徽州毛豆腐大多都是单独煎吃,用油炸后用笋干做汤,也是一道鲜醇可口的徽州名菜。
这道菜其实就是指的野生的山蕨菜,野生山蕨菜是黄山有名的山菜,可以做鲜吃,也可以盐腌,还可以干制。鲜食吃的时候大多都是烹炒或者做汤,盐腌制成腌菜也非常的不错。无论用哪种制作方法,不变的是黄山蕨菜的鲜香可口。
尾
徽州还有诸多美食,例如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等名菜。在西递虽然我没有品尝到这些大鱼大肉玉盘珍馐,但是口中、心中已是洋溢着满满的徽州味道,以及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徽州文化,它们流进了暖暖的胃里,运化吸收,滋养了生活的底蕴。对于徽州人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炊烟袅袅,味道留住了芬芳记忆。游子漂泊,少年求索,繁忙的生活不能夺走我们对家的眷恋。又见炊烟,思念缱绻,味是故乡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