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出生于福建闽县螺洲,他的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陈家在唐末从河南固始南迁福建,明洪武年间定居螺江,人称螺洲陈,下传到这一代已十九世。陈家在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陈淮第一个成为进士,从此先代常有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从陈若霖起,开始显达。陈宝琛更是位居太傅。宣统元年,陈宝琛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后在毓庆宫行走,任宣统帝溥仪的老师,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
陈氏五楼位于螺洲镇政府的旁边,是陈宝琛贬官后回乡所建的住所。五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到民国初期才正式竣工,历时25年之久。五楼包括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晞楼和北望楼,建筑规模弘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
晞楼
进入陈氏五楼首先看到的就是晞楼,晞楼是五楼中最后建成的,也是五楼中唯一一座坐西朝东的建筑。晞楼位于还读楼与北望楼之间,楼名出于嵇康《养生论》“晞以朝阳”之句,意迎朝阳,无非是思君恋阙之意。晞楼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与还读楼间有阳台,是陈宝琛晚年迎风听雨、观日赏月之所。
还读楼
还读楼位于赐书楼的后侧,与晞楼相邻。取义于陶渊明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一座私人藏书楼,为陈宝琛所建。陈宝琛酷爱读书,搜罗有大量的民间善本、珍本,但因非“御赐”,没有资格藏入“赐书楼”,便屈尊“还读楼”,其数量比“赐书楼”更为可观,其质量有时也超过“御藏”的珍本,为福州地区最大的一个私人图书馆。
解放后这些图书多为福建省立图书馆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收藏,光师大的“陈宝琛书室”就有古籍三万多册。还读楼中有清大臣翁同和的手书联:“江天留客榻,湖海读书楼”与陈宝琛的手书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大羹有味是诗书。”
赐书楼
陈氏五楼始建者为清道光年间的刑部尚书陈若霖。嘉庆十三年,陈若霖任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后入为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事,辗转刑部。道光皇帝曾屡赐御书给陈若霖。陈感恩涕零,就在家乡的府第内建赐书轩,藏御书,以报皇恩。
他的儿子陈景亮、孙子陈承裘、曾孙陈宝琛等人皆进士出身,皇恩浩荡,赐书轩不敢废弃。特别是陈宝琛的同胞兄弟6人,其中3人进士,3人举人,称兄弟六科甲,为省内所绝无仅有。清宣统三年,陈宝琛在毓庆宫为皇帝授读,赐紫禁城骑马,又改补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问大臣,授读如故。宣统皇帝赐给陈宝琛更多的御藏图书。原陈若霖的赐书轩颇见狭小,遂扩建并改名为赐书楼。楼内豪华、典雅,窗外竹影婆裟。陈宝琛乡居时的卧室就设在楼下。
沧趣楼
沧趣楼的沧趣含有归隐的意思。清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后,陈宝琛力荐唐炯、徐旭。因唐、徐战败,陈宝琛被部议降5级调用,自此隐居不出20多年,建沧趣楼以自娱。楼内大量贮藏古玩、金石、书画,也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私人博物馆。陈宝琛除在沧趣楼内赏古玩博之外,还经常在这里接待福州地区的文人高士,如陈衍、林纾、严复等,或论文评政,或高吟浅唱,颇为热闹。以后陈宝琛本人有《沧趣楼文集》2卷问世。
陈自述:余年未四十作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楼为土木结构,二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楼前有鱼池、假山、凉亭,具有庭园风貌。回廊墙上原嵌有五方唐代墓志,文化大革命中散失。年找到《贤力毗伽公主墓志》、《裴成章墓志》、《张安生墓志》三方,由郊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李仁德墓志》、《曹夫人墓志铭》两方仍下落不明。
北望楼
北望楼,在沧趣楼左前侧,于清廷帝制结束后建成,取名北望,以示思君,内原悬挂溥仪像及陈列祭器等物。北望分前后二楼,中间隔一天井,均双层,单檐歇山顶。前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精巧,俗称小姐楼。
古代小姐家们大多遵从古制足不出户,所以小姐楼在陈氏五楼的最里面,居高墙大院之内,其间有回廊曲径,有修林茂竹,有清池流水,如同一座苏州园林,精精巧巧,盎然生趣。
陈氏五楼身在高墙,墙外西南面临螺江,但见烟波浩淼,水色沧茫。沿江还有天后宫、螺女庙、圣庙、灵山寺等名胜古迹,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