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棉花糖试验”:
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大学的一间幼儿园找来了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小孩子爱吃的棉花糖。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一会儿,如果这期间小孩能不吃掉桌上的棉花糖,等他回来之后,小孩就能得到两颗棉花糖。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吃掉了桌上的糖果;只有1/3的孩子成功抵制住诱惑,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获得了两颗棉花糖。
这个实验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发起的,也叫“延迟满足实验”。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多的利益,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在这个实验中,吃糖是本能反应,而抵制诱惑是更高级的自我控制,也就是“反本能”。
这就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人能够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为长远的利益和未来着想,而动物很少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
在《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一书中,作者卫蓝就从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和洞见本质这三个角度,分析了我们一些常见的本能反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教我们怎样一步步成为更高配的自己。
01想成为高配的自己,你需要学会自我控制
在前面提到的“棉花糖试验”中,研究人员后来继续跟踪了这批参加实验的孩子,对他们的家长和教师进行采访发现,那些“不等糖的孩子”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缺乏动力、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而“等糖的孩子”更多地成为适应性强、能够自我激励、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
可见,能否战胜自己的本能、拥有自我控制的人格,是影响一个人成就高低的重要因素。
“不等糖”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偏向仅仅是本能中的一种,我们身上往往还容易出现做事拖延、手机依赖、学习障碍等本能反应。
就拿学生时代的经历来说,我们经常在放假时把一些书带回家,计划在假期看完,想象着自己看完一本本精挑细选的“假期蜕变宝典”后的提升。然而,背回去的书往往原封不动地背回学校,能够看完1/10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再比如,前段时间我觉得眼睛不适,常有异物感,去医院检查过才知道,原来我得了“飞蚊症”。这与我每天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有直接关系,“手机不睡我不睡”,我不崩溃谁崩溃。
所以你看,我几乎就是一个完全被本能驱使的人,所以至今成就没有,伤痛一堆。
蔡康永曾说过,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是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这段话扎了多少人的心?
被扎心说明我们都还是有自驱力的人,而为什么又总是发生那种“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情况,真的是自己没有战胜惰性和本能的勇气吗?
并不是,大多数人缺的只是反本能的思维和改变的技巧。
《反本能》这本书一方面告诉我们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是怎么向本能妥协的,另一方面教给我们诸如“番茄工作法”、“心理奖惩”、“刻意练习”等有助于战胜本能的方法,同时也从心理学应用的层面告诉我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即,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自己,再帮助现在的自己打败过去的自己。
02高情商意味着不被情绪支配,注重结果导向
“本能”这个大魔王不仅阻碍我们生活自律和自我提升,更多时候它还会妨碍我们的社交活动,使我们看起来像个“低情商”、“不会好好说话”、“人缘差”的蠢人。
我们在日常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使用本能而非控制,通常会更加注重心理感受,认为“人大于事”,因而容易被情绪支配,做出一些不正确的行动。
但是“反本能”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让“事大于人”,拥有高情商,让事情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对服务员大声喊道:“小姐,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服务员一边赔着不是一边说:“真对不起,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
服务员再把这些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能不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就走了。
这个故事里,服务员明明可以理直气壮地与顾客争执一番,直接告诉顾客是由于他自己缺乏常识才导致牛奶结块。可她没有那样做,她知道自己没有与顾客争执的必要,知道争执会导致的结果,以及怎样做可以让事情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她的高情商应对方式教科书般地体现了《反本能》一书中提到的解决争执的办法:
增加共同视域:向顾客解释牛奶和柠檬酸相遇易结块;
懂得自嘲:向顾客道歉,主动将贬低身份的词用在自己身上;
明确争辩的目的:顾客只是想要一杯好的牛奶红茶;
合理宣泄:委婉告知顾客的知识盲区,也是对自己委屈情绪的一种宣泄;
控制音量:用轻声礼貌的语气,降低自己的侵略性,避免对方产生排斥心理。
我们与别人争执,一般是出于维护自尊的需求、宣泄需求、认知域交集较小这三方面原因。
当你想要与人争执时,请记住结果导向,而非被情绪支配。
03把事儿看透,把话说清,做个聪明人
如果有什么既蠢又坏的论调,我觉得“圈层固化,读书无用”,“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没有意义”算一种。
但是偏偏有很多受懒惰的本能支配的年轻人,把这句话当做真理,就此放弃了努力。动辄就以一句“我读书少,你别骗我”揶揄过去。
我举个例子: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在云端盘旋;你在会议中跟同事争吵时,尼泊尔的背包客端着酒杯坐在火堆旁。”
这段话听起来特别耳熟对不对?你以为这是董宇辉在直播间脱口而出的金句,但这其实是一个旅游应用的广告。
董宇辉充分利用了这句话的故事性和画面感,将它借用在所带的商品上,成功提高了成交量。
这也是《反本能》一书中提到的:“可视化的描述能让我们的理解更轻松一些。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的观点像“一幅画出现在眼前”,那么,我们也更容易说服对方。”
咱就是说,不读书真的影响认知,不仅做事儿效果差,还容易被人蒙蔽。
也许又有人要反驳了:我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无法改变命运?
书上说,“读书之所以能够改变命运,是因为读书能够帮助我们降低做事的试错成本和犯错的概率。”
读书虽不能帮助你一日到达罗马,但是它能够帮你从小处一点一滴精进,从事物的本质洞见社会,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助你改变命运也未可知。
再比如董宇辉,读书帮他从一个落魄的农村家庭走出来,成为新东方的老师。又在新东方原有业务遇冷的情况下,及时与公司一起调转方向,成为带货主播,3天涨粉万,7天销售额突破万,使风雨飘摇的新东方股价上涨超7倍。
除了这些,《反本能》这本书里还提到了“专业人才存在的思维局限”,“如何利用金字塔原理”,“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故事说服”,“过度乐观的人更容易入圈套”等。
如果你读到这本书,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洞见社会,帮助自己把事儿看透,把话说清,做个聪明人?
04写在最后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家企业,我们就是自己这家企业最好的管理者。”
企业如果不加以管理,最终只能树倒猢狲散。个人也一样,凡事跟着感觉走,带来的只能是低配的自我,低配的人生。
《反本能》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哪些低配的本能是我们能够克服的,以及怎样克服,从而成长为一个更高配的自己。
越能反本能的人,心智越成熟,往往越能从优秀进阶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