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成为一名医生并不容易,而要成为一位“名医”,则需要面对更加巨大的挑战。1月14日,为深入贯彻年学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医学院围绕建设“名医摇篮”主题,紧扣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由记者专题采访了原中山医学院院长、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关永源教授,共同探讨了“名医摇篮”的建设理念。
记者(以下简称“记”):关教授您好!请问在您心目中,“名医”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条件?能举几个您身边的例子吗?能举例说明吗?
关永源(以下简称“关”):
首先应该明白“名医”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变化着的。对于中国古代的中医来说,能够治好病的就是名医。后来,不仅要求能治好病,还要对医学有所贡献。例如张仲景有著作《伤寒杂病论》,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贝斯特发现胰岛素,他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对科学有所贡献、敢于创新,所以他们都称得上是“名医”。如今,想成为名医越来越难,创新也越来越难,只学习课本的知识是不够的,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拥有解决难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更新知识的能力才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中山医在培养医学生全程中一直坚持“三基三严”,(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对医学生来说,只有掌握好三基,培养好三严作风,才能在今后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更新知识,才能形成一种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我60年代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当时对于败血症休克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升压药,到70年代,我在国外文献中看到对败血症的新见解,败血症休克被认为是是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故提倡採用在补充血容量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药的方法治疗败血症休克。虽然当时这种方法并没有广泛应用,但我认为新理论很有道理,仍胆大心细地使用新方法治疗败血症休克,结果挽救了许多生命。所以,无论是医学生或者医生都要敢于接受新理论并敢于实践。
对于名医的素质和条件,其一是医德,医德必须是首位,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有一颗仁慈的心,忘我牺牲、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妇产界的名医林巧稚当年在去考协和医学院的考场途中因救治了摔倒的路人,因此错过了考试。协和医学院在了解前因后果后,最终决定破格录取了她,也成就了后来的妇产界名医。可见医德之重要。作为一名医生,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信念,需具备忘我、敢于牺牲的精神,就像在这次疫情期间,正是那么多医生冲锋奋战在一线,才能最后打赢这场抗疫之战。反观现如今的某些医生,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而忘了作为一名医生最基本的职责是治疗病人,为病人服务。
其二,要对病人有同情心,只有在了解并理解病人的痛苦的基础之上,才会竭尽全力为病人医治。
其三,剑胆琴心,即胆大心细。60年代最初生产可乐定时是作为a受体激动剂收缩鼻粘膜血管,用于治疗鼻炎的卡他症状。一个临床医生留意到他的一个顽固性高血压病人在使用可乐定治疗鼻炎的过程中高血压得到了控制,由此猜想到可乐定是否有降压作用,于是汇报给药厂,药厂基于此猜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发现可乐定具有中枢性降压作用,这为高血压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就是因为这位医生的心细,才导致中枢降压药的发展。
宋尔卫院士当时也是我药理课的学生,当时我课后对他和他的几位同学进行科研项目的培训和指导,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文献的阅读和撰写,当时他的科研思维很敏锐,我觉得他在医学生时期的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和他日后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
记:关于如何培养“名医”?作为原中山医学院院长、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您是否可以分享您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及体会?
关:名医的培养不单是一位老师的任务,而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从任课老师到学校管理层,都肩负着责任。老师是名医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我作为一个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学生是求知的,不要以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将知识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听懂,需要老师的用心,曾经我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了临床医生,他回忆起医学生时期让他记忆深刻的老师授课时,仍然记得我对洋地*那章节的讲解,记忆深刻,对他影响深远,这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我也深刻地记得我的老师曾经给我讲解的农药中*的课,老师强调在农药中*时需及时阿托品化,由于当时对老师讲解怎样才是阿托品化印象深刻,后来我碰到了农药中*的病人时,採用了超大剂量的阿托品靜脉注入挽救了频临死亡的病人。所以,我也更加相信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也更加坚定给学生讲课要用心讲透知识点,而不是拘泥于课本,做满堂灌的刻板讲课。
记:对于医学院这样一个与中山医学院“师出一脉”的新学院而言,在打造“名医摇篮”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关:老师很重要,要集聚一批高水平师资。要继续抓好“三基三严”,教学模式需要更新。
编辑|*琪
初审|张纯波
审核|李世阳
审核发布|丁小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