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征程,美驭巅峰血液高峰论坛再度
TUhjnbcbe - 2021/4/29 22:18:00
北京最好荨麻疹医院什么原因会引起荨麻疹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TL5FHap?COLLCC=2344939848&s=op398&appid=s3rd_op398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顶级专家亮剑聚力,就血液科抗感染治疗展开充分讨论。年1月23日,住友制药举办的美驭巅峰血液高峰论坛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这是一场顶级的血液科抗感染高峰论坛,打造了北京、苏州、广州3大线上会场,来自全国的领域内顶级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血液科感染性疾病的管理,进行主旨演讲和专题报告。可谓大咖云集,精彩纷呈!大会伊始,住友制药高级副总裁加味靖博首先发表欢迎致辞,他表示住友制药一直致力于协助中国医疗行业发展,尤其是在血液领域,积极参加各大学术盛会,搭建血液学术交流平台。随着版粒缺伴发热指南的正式发布,住友制药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指南的推广,为广大医患朋友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所有嘉宾、主席共同观看盛会的云端启动视频后,大会主席*晓*教授、吴德沛教授、刘启发教授和胡豫教授开始致辞。四位教授均表示,感染是血液科患者的重大事件,近年来血液科感染治疗进展迅猛,年国内多位专家同道共同撰写了新的指南,为血液科抗感染治疗指明方向。一手抓“感染”,一手抓“血液疾病”,让患者的获益最大化。01三地联动,主会场精华撷取在上午的会议中,北京、苏州、广州三地连线,开展了一场跨域空间的学术交流。在血液科中,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早期启动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感染的死亡率。但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的变迁,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等的增多,给血液科感染性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广州医院卓超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胡炯教授以及福建医院胡建达教授分享了粒缺伴发热抗感染治疗的经验,并对年12月最新发表的《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年版)》(以下简称“中国粒缺伴发热患者抗菌指南”)[1]进行了解读。

卓超教授:粒缺伴发热抗感染治疗的思考——基于动态的流行病学依据

目前粒缺伴发热(FN)患者微生物学证实的感染仅占13%[2],抗感染面临的挑战是病原学的未知性,而治疗仍以经验性治疗为主。《中国粒缺伴发热患者抗菌指南》指出,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如综合评估患者的危险分层、细菌的流行病学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等因素。在进行风险评估后,需尽快展开经验性治疗。在流行病学方面,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是血流感染(BSI)常见的G-菌。-中国CHNIET耐药监测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居高不下[3]。肠肝菌科细菌最常见的耐药机制就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因此,临床上更需要常规覆盖产ESBLs细菌感染,而碳青霉烯类为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最为可靠的抗菌药[4]。年美国CDC数据显示,产ESBL肠杆菌呈现增加趋势,发生风险增加约50%[5];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发生率低,在3%左右,并且保持稳定。一项国内研究显示,在血液内科患者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6]。美丽诺研究显示[7],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相比,美罗培南显著降低产ESBL肠杆菌血流感染死亡风险。最新的《中国粒缺伴发热患者抗菌指南》更新了高危粒缺伴发热患者的药物选择,增加了碳青霉烯单药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为了给予精准的初始治疗,血液科应参考微生物学结果(菌株水平、耐药表型水平等),对患者进行病原体和耐药性评估。此外,感控措施对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也很大,有研究发现感控措施能明显降低CRE的发生率,因此建议强化感控措施,主动筛查CRE。

胡炯教授:血液恶性肿瘤粒缺发热经验性治疗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粒缺感染的发生率高,病死率高,因此,应及时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选择恰当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而接受不恰当的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IIAT,抗菌药物对致病病原体的体外药敏试验为耐药和/或中介)可导致感染相关病死率增高。对于G-菌血流感染的患者,IIAT会增加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对于败血症或脓*血症患者,IIAT会增加病死率。国内外多项指南制定了粒缺发热的经验性治疗方案。IDSA指南[8]推荐一线单药治疗,覆盖假单胞菌。ECIL指南[9]指出,对病情较轻的患者采取升阶梯策略,通过经验性使用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菌药物来降低因抗菌药物过度使用造成的细菌耐药率增高;对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采取降阶梯策略,推荐起始治疗中选择碳青霉烯类单药治疗,以改善预后。《中国粒缺伴发热患者抗菌指南》借鉴ECIL指南,包含升阶梯、降阶梯两种策略。多项指南指出,通过感染病史追溯、耐药菌定植主动筛查、局地流行病学数据等等,识别耐药菌感染高危人群。总体而言,经验性治疗一方面需要充分治疗耐药菌感染,另一方面需要避免耐药菌诱导。因此,需要及时给予优化的抗菌药物治疗,以获得满意的治疗预后;还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最小化耐药发生风险。在中国血液科G-菌流行病学现状中,整体的ESBL检出率较高,在30%以上;CRE检出率相对低,在5%-10%,但迅速上升的趋势值得重视。流行病学数据可以为起始经验性抗生素的选择提供参考,治疗原则为一线治疗需要常规覆盖ESBL,遵循降阶梯策略选择药物;一线治疗无需常规覆盖CRE,CRE的覆盖需要通过主动筛查来实现。

胡建达教授:《中国粒缺伴发热患者抗菌指南》解读

从近些年的流行病学来看,粒缺伴发热的发病率仍较高,预后差。国内粒缺伴发热的病原菌仍以G-菌为主,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地区差异不大,且以产ESBL菌为代表的耐药菌检出率高。年12月,中华血液学杂志正式发布《中国粒缺伴发热患者抗菌指南》。与版指南相比[2],有诸多更新。版指南在常见诊断的方式上对微生物学诊断部分进行了更新,除了常见的培养方式外,其他的微生物学诊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更多的依据,这些检测包括:微生物涂片、血清学检测、PCR和mNGS。患者在风险评估后,应尽快开展经验性治疗,相比于版指南,版指南强调了“不必等待微生物学的结果”这一说法,即尽快覆盖可迅速引起严重并发症或威胁生命的最常见和*力较强的病原菌。版指南还强调了恰当经验性治疗的重要性。对于高危粒缺伴发热患者的个体化评估治疗,版指南在降阶梯治疗策略中增加了碳青霉烯类单药治疗,用于有复杂临床表现、存在耐药菌定植、发生过耐压菌感染或本中心粒缺伴发热常见因耐药菌导致感染的患者。对于高危粒缺伴发热且具有耐药菌感染史患者的治疗推荐,版指南将碳青霉烯类改成碳青霉烯类单药,也就是说,对于有产ESBL菌定植或感染病史及产ESBL菌感染高危患者,新指南推荐选择碳青霉烯类单药或β内酰胺类联合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另外对于其他常见耐药菌也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药物推荐。值得一提的是,版指南还增加了更多感染类型的治疗疗程,如细菌性鼻窦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疗程均为7-14d。对于高危粒缺患者,可以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预防,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仅可降低BSI发生率,对总体死亡率无影响,预防用药宜充分考虑本地区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对于低危患者及多药耐药菌定植的患者反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此外,对于CRE定植患者同样不推荐预防用药。

景红梅教授: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诊治进展

淋巴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是血液科的常见疾病,其特点为侵犯部位广泛、异质性极强、微环境复杂、药物敏感性差异大。景红梅教授分享了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进展,她指出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B细胞淋巴瘤分子诊治进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分子监测技术。分子监测技术在临床运用地越来越广泛,在精确诊断、预后评估、精准治疗和疾病监测领域都能运用到分子监测技术。02热度延续,分会场风采不减下午三地会场各自开展会议,延续了上午的热度。线上参会医生们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北京会场

首都医科医院的王昭教授和中国医院的韩明哲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首都医院的王景文教授和中国医院的颜晓菁教授共同担任讨论嘉宾。医院胡志东教授着重阐述了CRKP感染实验诊断与流行病学。医院的谭业辉带来了耐药菌感染病例分享。医院的赵卫红教同样分享了一例儿童复发ALL的抗感染治疗经典病例。

苏州会场

苏州会场的大会主席为上医院的王椿教授和南京大医院的欧阳建教授。讨论医院的魏旭东教授、医院的徐兵教授和医院的孙爱宁教授。医院王山梅教授的演讲主题为“规范血培养送检,提高微生物检出率”。苏州医院的陈苏宁教授分享了白血病感染经验。青医院赵春亭教授以“血液病细菌感染诊治”为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上医院李肃教授着重讲解了mNGS对于血液肿瘤病人感染的诊断。上海交通大医院王苓教授的演讲主题为“粒缺伴发热患者CRO耐药菌的定植筛查意义及诊疗实践”。

广州会场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张东华教授医院的朱志刚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共同主持了广州会场。医院的徐雅靖教授和医院的李晓明教授共同担任讨论嘉宾。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肖毅教授以“CRE治疗与美罗培南MIC值探讨”为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广州医院的苏丹虹教授解读了微生物培养结果和感染指标。医院的杨勇教授介绍了脏器功能与抗菌药PK/PD。医院的刘志教授的演讲主题为“血液科免疫靶向药物治疗相关感染”。

结语

近年来,临床抗感染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细菌耐药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学界。为此,本次高峰论坛聚集了各路专家,共同为抗感染治疗出谋划策。丰富的学术专题报告,激烈的观点碰撞,相信所有与会人员都获益匪浅。期待本次大会能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切实帮助,通过不断攻坚微生物感染和耐药两大问题,为抗肿瘤治疗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41(12):-.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37(5):-.

[3]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征程,美驭巅峰血液高峰论坛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