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JVS熊吉信新生儿血栓栓塞抗栓
TUhjnbcbe - 2021/6/19 18:43:00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 http://m.39.net/pf/a_4340651.html

新生儿凝血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血栓发生率较其他儿童时期高40倍。年8月24~25日,在江西省景德镇举行的江西血管大会(JVS)暨第十届江西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年会上,来自医院血管外科的熊吉信教授结合具体病例就新生儿血栓栓塞抗栓治疗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新生儿血栓栓塞的病因1、危重症疾病:目前已经公认,危重症疾病是造成小儿血栓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新生儿中,血栓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感染所致的败血症。败血症患儿存在高凝状态,不断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造成微血栓形成,导致败血症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

2、动静脉置管:新生儿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研究报道新生儿血栓事件90%与动静脉置管有关。

3、生理性原因:新生儿红细胞比容相对较高,出生后生理性血容量下降,均可导致新生儿高凝状态,引起血栓事件的发生。

4、其他原因:心输出量不足,母亲糖尿病,脱水,窒息,遗传学易栓症等也是血栓事件的高危因素。新生儿血栓栓塞的诊断

1、超声(血管超声、超声心动图):最常用,无辐射、无创、可床旁;局限在于敏感度和特异性较低。

2、血管造影:是新生儿血栓栓塞诊断的金标准;局限在于辐射及静脉注射造影剂风险,不能床旁,危重儿童使用受限。3、其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可用于诊断脑卒中及肺栓塞,局限在于需制动,不能床旁。

4、依据临床表现及症状:新生儿血栓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栓子大小及血管堵塞的时间长短。当患儿存在轻中度血栓形成时,多无临床症状及体征或表现不明显。血栓形成明显或栓塞重要脏器及较大动静脉时,随病变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新生儿血栓栓塞的治疗

1、治疗原则

(1)无症状血栓:常规护理,监测血栓大小。若血栓形成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应拔除导管。若血栓进展,应开始抗凝或溶栓治疗。

(2)有症状血栓:应予抗凝或溶栓治疗。若血栓形成与中心/脐静脉置管有关,应拔除导管(有条件者可在抗凝治疗3~5天后拔除)。若血栓形成与外周动脉导管相关,应立即拔除导管。

(3)溶栓治疗:由于出血风险,溶栓治疗仅适用于危及生命或肢体功能的血栓栓塞患儿,在新生儿中目前尚无推荐剂量。

(4)介入和手术治疗:在成人应用较为广泛,极少用于新生儿(血管细,手术耐受差),仅有少量个案报道。

2、指南推荐

对于新生儿来说,针对血栓最常用的治疗就是抗凝治疗。开始抗凝治疗前,需要监测PT、APTT、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建议完善头颅B超(尤其是早产儿)。治疗过程中,维持血小板大于50×/L,纤维蛋白原大于1g/L。最佳治疗疗程尚未明确建立,根据临床情况,可维持6周~3个月不等。由于新生儿与儿童在生理情况、药物反应、流行病学和血栓形成的远期预后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因此,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根据抗栓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的的方法论,为应对新生儿和儿童的血栓形成的治疗管理提供了最优策略(表1):

(1)对于血栓栓塞的患儿:如果可能,建议在血栓栓塞方面有经验的儿科血液病学专家予以治疗(2C级);如果不可能,建议新生儿或儿科医生和成人血液科医生联合,并在有经验的儿科血液病学专家的指导下予以治疗(2C级)。

(2)对于使用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儿童:建议剂量为每天1~5mg/kg(2C级)。对于存在继发于川崎病的中度或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儿童,建议给予华法林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2C级)。(3)对于接受普通肝素治疗的儿童:建议静脉滴注普通肝素使抗Xa因子水平范围在0.35~0.7单位/mL,或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至与0.35~0.7单位/mL抗Xa因子水平相应的范围,或使鱼精蛋白的滴定浓度范围为0.2~0.4单位/mL(2C级)。

(4)对于每天接受一次或两次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新生儿和儿童:建议进行药物监测,若在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4~6小时后采血样,应使目标范围在0.5~1.0单位/mL,或者在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2~6小时后采样,应使目标范围在0.5~0.8单位/mL(2C级)。

表1.第九版ACCP临床实践指南之儿童低分子肝素使用剂量

总 结对于新生儿和儿童的抗血栓治疗的推荐,大部分推荐证据依然很薄弱。除了血栓部位特异性和视具体临床情况而定的血栓管理策略外,迫切需要相关研究以解决药物的合适目标范围和监测要求等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JVS熊吉信新生儿血栓栓塞抗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