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起起伏伏的羟丁酸
TUhjnbcbe - 2021/7/13 2:09:00

作者

吴思弦

单位

医院检验三科

前言

糖尿病酮症(diabeticketosis,DK)或酮症酸中*(diabetic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内正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正常情况下,血酮体中β-羟丁酸约占酮体总量的70%,乙酰乙酸占28%,丙酮占2%。在DKA早期或缺氧严重时,乙酰乙酸转化为β-羟丁酸,从而使β-羟丁酸/乙酰乙酸比值从正常的2~3:1提高到16:1[1]。酮体水平是监测DK和DKA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案例经过

患者男,23岁,因“意识障碍11小时”于3月1日急诊入院,09:42查生化,其中血糖.2mmol/L,β-羟丁酸.88μmol/L,血气示:pH7.11,HCO3-11.5mmol/L,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并昏迷,高渗性血糖昏迷综合征,代谢性脑病”。

入院后立即予以胰岛素泵持续静脉泵入降糖,及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并转ICU进一步治疗。当天下午17:34复测生化结果显示血糖64.76mmol/L,β-羟丁酸.89μmol/L。但第二日早07:37查β-羟丁酸上升至.61μmol/L。(具体检查结果见图1-3)

图1.患者入院后第一次查β-羟丁酸结果

图2.患者入院后第二次查β-羟丁酸结果

图3.患者入院后第三次查β-羟丁酸结果

因该患者β-羟丁酸检测结果波动大,临床医生提出了质疑:患者入院当天下午复测的β-羟丁酸为正常值,是否存在标本错误或检测错误?

案例分析

面对临床医生的质疑,我们首先找出患者入院第一天的两管生化标本,复查β-羟丁酸,测得结果分别为.08μmol/L(09:42标本)与.18μmol/L(17:34标本)。复测的结果与之前相差不大,基本排除仪器、试剂、标本及LIS传输错误。

那是否存在某些药物影响了检测结果呢?我们查看患者病历及资料,未查到患者所用药物(胰岛素、盐酸氨溴索、奥美拉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生长抑素、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注射液等)会对β-羟丁酸检测产生影响。

回忆所学的知识,在《内科学》中提到:“酮症酸中*主要由酮体中酸性代谢产物引起,经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酮体水平下降,酸中*可自行纠正,一般不必补碱”。

查阅文献,在给1型糖尿病高血糖酮症状态患者胰岛素泵入治疗2.5小时后,患者血糖从17.7±0.6mmol/L降至6.6±0.7mmol/L(p0.05),3-羟丁酸酯从1.6±0.2mmol/L降至0.1±0.07mmol/L(p0.05)(图4)[2]。

图4.研究人员在1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酮症(KET)和正常血糖(CRT)状态时,分别予以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泵入治疗2.5小时,治疗期间血糖变化值(图a,蓝框部分)和治疗前后血酮体变化值(图c,粉框部分)。

《中国糖尿病血酮检测专家共识》也提到:“给予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治疗,β-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乙酰乙酸比值下降,酮体水平整体下降”[1]。

综上考虑本病例患者入院第一天β-羟丁酸降低为治疗后的下降。但为何持续治疗下,第二日早晨该患者β-羟丁酸又升高了呢?

再次查看患者病历,在完善各项检查后,其诊断为“1.糖尿病酮症酸中*并昏迷高渗性高血糖昏迷综合征代谢性脑病,2.多脏器功能衰竭,3.凝血功能紊乱,4.电解质紊乱,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I型呼衰,6.急性胰腺炎,……”。

患者入院血糖高达.2mmol/L,出现多种并发症,那第二日测得的β-羟丁酸升高是否为病情加重所致呢?我们找出患者当晚复查血糖的三个标本,加测β-羟丁酸,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患者血糖及β-羟丁酸变化

时间

血糖(mmol/L)

β-羟丁酸(μmol/L)

03-01      09:42

.2

.88

03-01      17:34

64.76

.89

03-01      21:17

54.22

.74

03-02      01:13

48.60

.06

03-02      02:42

44.66

.68

03-02      07:26

.61

虽然患者血糖在不断下降,但其β-羟丁酸在下降后又逐渐上升。同时将患者血气pH进行分析(图5),发现其变化趋势与β-羟丁酸相对应,在短暂的升高后逐渐下降。

图5.患者血气pH值变化曲线

综合患者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我们考虑该患者β-羟丁酸的变化是其病情变化的结果,在胰岛素治疗后下降,但由于该患者病情危重,合并多种并发症,出现了多脏器功能衰竭,β-羟丁酸又逐渐升高。

总结和讨论

当糖的来源减少(如饥饿、频繁呕吐)或糖利用下降(如糖尿病、糖原累积病等)时,机体对脂肪的分解利用增加,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产生大量乙酰辅酶A,由于糖代谢紊乱,草酰乙酸不足,乙酰辅酶A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而缩合成酮体。当肝内酮体生成的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能力,血酮体浓度过高,导致酮血症和酮尿症。

DK和DKA是较常见的病理性酮症状态,DKA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其他诱因包括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各种应激、酗酒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

血酮体水平是DK和DKA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血酮体检测贯穿DKA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整个过程[1]。《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将血酮体≥3mmol/L或尿酮体阳性(即尿酮体检测++以上)作为DKA诊断的三大重要标准之一[3]。

血酮下降说明DKA缓解,其下降速度可作为疗效的评估指标。当酸中*持续存在且治疗无效可能是由败血症、并发症及胰岛素剂量不足引起,此时须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干预[2]。

因此,监测血酮值对评估DKA治疗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医生需要结合临床情况更合理地运用酮体监测手段。

专家点评:

临床医生有时会凭着自己的经验来对病人病情进行判断,当检验结果与自己的判断不一致时,就会怀疑结果的准确性。

本案例中患者β-羟丁酸检测结果波动大,临床医生对结果提出了质疑,我们的工作人员首先排除了由于自身原因引起的结果错误,查阅病历及资料又排除了患者用药对结果的影响,最终通过复习《内科学》教材、翻阅相关文献并进行仔细分析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给了临床认同的、合理的解释,这就是有效沟通。

点评专家:医院检验三科主任袁浩(主任技师)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0(3):-.

[2]SvartMV,RittigN,KampmannU,etal.Metaboliceffectsofinsulininahumanmodelofketoacidosis

1
查看完整版本: 起起伏伏的羟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