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视频
吕萌
剪辑
沙子涵
编辑
高心碧
来源
极昼工作室(ID:media-fox)
午夜,实验室中幽蓝的灯光照亮了露台一角。徐伟身穿防护服,独自坐在显微镜前,他用左手轻轻调校准焦螺旋,观察着培养皿中细胞发育的情况,粉红色的培养基液微微泛着光。
实验室玻璃墙外,昆明的雨拍打树叶,发出清晰的声响。徐伟对实验室外的一切毫不知情,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操作台上,在这间25平米的实验室里,他独自与时间赛跑。
●深夜,徐伟独自一人在实验室中操作仪器。在经过四小时短暂睡眠后,徐伟起身洗漱,他打开卧室房门,记者们照常坐在客厅等候,摄像机架好了,镜头对准他迈出房门的第一步。
年9月以来,徐伟已经适应了每天面对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陌生人。在接连不断的报道里,他以“自制药救子”的形象出现,而面对新赶来的媒体记者,徐伟总会再强调一遍,“不是制药,是制化合物,那样写不准确。”
10月19日,在某制药公司的办公室里,徐伟独自坐在办公桌一侧。面对三位制药领域和生物细胞领域的专家,他讲述了自己研究合成化合物、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各项进展,以及其中每一步操作的细节。
“整个流程都没有犯错”,专家惊叹,“你真的只有高中学历吗?”专家试图向他强调治疗的安全性和败血症风险,提醒他面对这种全球难解的罕见病,作为父亲,或许应该将更多时间用于陪伴。
“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孩子就没有希望了。”整场对话里,徐伟的语气始终坚定。
●面对多位医药领域的专家,徐伟讲述为孩子研究治疗方案的种种经历和想法。比起记者,徐伟与领域内专业人士的交流兴致明显更高,无论质疑还是建议,对他而言都是“实质性帮助”——“有人可以交流,学习起来就不那么枯燥。”有时还能得到一些实验耗材,这在他独自研究的路上已是莫大支持。而面对密集、雷同的采访,徐伟沉默得多,尽管他同样一五一十地讲述着自己的制备经历,却难掩疲惫和焦急。
徐伟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是在他研究治疗方案的“瓶颈期”。年9月,他已经制出「组氨酸铜」和「伊利司莫铜」,甚至成功培养了干细胞,但都只能缓解病症,儿子徐灏洋已经两岁多,亟待进行能够根治Menkes综合症的基因治疗。
徐伟没有想过报道能给自己带来如此多